------初识辅行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
因为这本书内容还是挺深的,以后随着认知的加深,我会来更新,本次是1.0版本。我看这本书的缘由是这样的,之前有问题,请教了一个朋友,他推荐我可以去看这本书。我就去找来了,我当时没看懂,所以就拖到现在。
陆陆续续地找了一些资料,翻了一些书,然后把这段时间初学的内容整理一下,查漏补缺。非学术性论文,内容仅供参考。
有一种说法叫做伤寒论出自于道家,认为二者共同来源于《汤液经法》的古典经方。首先我们先不细纠他的出处和作者。(据说是出土于敦煌,陶弘景所著)天道仁慈,这本书经历了两次磨难,第1次是敦煌被“盗”(出卖)。第2次是年的那些事。所以现在流传的是根据笔记回忆,整理出来的并非原版。人类的无知贪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行为,真的是太令人痛心了。
让我们把重点放在内容上。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值得中医人学习,有助于了解伤寒论和早期中医。
这本书写作的目的开篇就阐明了:这是一本辅助求道的书(行而上)。等等!小伙伴先不要点退出阅读,这不是搞mi信,听我说完。它的意思是你要求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是基础。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学识渊博的道家道长,一把年纪仙风道骨,身体很好。因为道行上去了,你对自身对自然规律必然是有所了解的,就算没有了解也多少会有一点感应。当然肯定有很多小伙伴对以上观点持。。。态度,我表示理解。但是换个角度,我们就能知道这本书是“养身书,教你怎么样调节自己身体健康的书”,咱不修道,但是调节身体总好吧。(我突然明白了年此书为何受难)。
再看内容:首先这本书是中医科学院和著名考古学家等把过关的,虽然没有证明它的真伪,但是从内容价值的方面是获得了肯定的。大佬包括以下图片,算是背书。
(接下来的部分为零零总总参考网上现有资料整理所得,但进行了一些消化和逻辑整理。)
第一部分:讲了五脏的虚实补泻
那这些五脏的补泻药方是如何组方的?有一定法则和规律。
给出了一些方剂。
图1五脏,每个脏对应两味药,分内外如图,其中姜不明确是干姜还是生姜,有待考证。
法则1小泻*脏汤就是就是本脏两味药加上所克脏圈圈内的药(2+1)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
应用:先判断五脏虚实,比如这句说明肝实的表现: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干呕者。甚至我们可以打开伤寒论看看对应的相关症状以及用药,理论是通的。接下来就是按照这个规则,三味药,多少量,怎么煎,怎么服。
这个规则是怎么来的,1.0文回答不了,如果以后我有能力回答就写2.0。
发散一下,本草有近个药,研究图片中这些药,再把个药按照性味,加上一定的规则,是不是拓展应用就会很多?
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方。(辨心包病证方)小泻心汤:治心中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注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饮食则反笃者方。龙胆草,栀子各三两戎盐烧赤,如杏子大三枚,上三味,以酢三升,煎取一升,顿服之。(心的话特殊,有两部分,心和心包。有一组规律不在此列。)
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小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
法则2大泻*汤是五边形外的药,加所有五边形内写的药。
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大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豆豉、戎盐。
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在《伤寒》:去大黄,加大枣称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大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芍药、干姜。在《伤寒》:去茯苓加大枣,称之为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法则3如图对应每脏还有四味药A+a,以此类推。
小补*汤是每脏对应的四味药
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又辨心包病证方:
小补心汤:代赭石(一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细辛)。
小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
法则4大补*汤是小补*汤加上所生脏的后三位(b)A+a+b,以此类推。
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又辨心包病证方
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大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大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
其他还有小补五脏方:
①养生补肝汤:蜀椒、桂枝、韭叶、芍药、芒硝、麻油。
②调神补心汤:旋覆花、栗子、葱叶、豆豉、栀子、人参。
③建中补脾汤:甘草、大枣、生姜、饴糖、芍药、桂心。在《伤寒》:称之为小建中汤。
④宁气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芥子、旋覆花、竹叶、白酨浆。
⑤固元补肾汤:地黄、山药、苦酒、甘草、薤白、干姜。
大补五脏方:
大补肝汤:养生补肝汤加羊肝。
大调神补心汤:调神补心汤加鸡心。
大建中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加牛肉。
大宁气补肺汤:宁气补肺汤加犬肺。
大固元补肾汤:固元补肾汤加猪肾。
以上有关五脏补泻方为共计为39首。其中:药味相同原方出现于《伤寒》的有:栝楼薤白半夏汤、泻心汤、四逆汤、理中汤、小建中汤5方。经加减变化的有:枳实芍药散、大柴胡汤、苓桂枣甘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芍药甘草汤、旋覆花代赭石汤、大黄甘草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甘草干姜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附子汤、茯苓甘草汤等13方。而小泻心汤、大补心汤、小补心汤、小补肺汤、大补肺汤、小泻肾汤、小补肾汤、大补肾汤、泻肝汤、泻肺汤、及大小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汤、宁气补肺汤、固元补肾汤等18方在《伤寒》无对应的方证。这就是说张仲景从五脏补泻方证中,选取了21首即一半的方证撰进《伤寒》。
第二部分:天行病(16个方)
外感天行病属于瘟疫类疾病,其方剂命名具有天文术数的背景,但是后来张仲景有意淡化了这些道家的影响。所谓的天行病正是七曜(又称七政、七纬等,是荧惑星(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这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在二十八宿间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徐疾,逆顺,远近,大小运星北越等差异,导致地面中长期气象要素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引发六气德,化,政,令,灾,眚的种种不同。(这个就说来话长了,以后更新,我也还在学习了解阶段。)内经《气交变大论》是这样解释的: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涉及五运六气,以后学习考证后再来给大家解释)。
我们来看下药方名字和伤寒论的区别。
小阳旦汤桂枝汤相同。
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相似,后者加人参。
小阴旦汤黄芩汤相似,后者加生姜。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相似,后者加芍药。
小青龙汤麻黄汤相同。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相同。
小白虎汤白虎汤相同。
大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相似,后者去人参,加生姜。
小朱鸟汤黄连阿胶汤相同。
大朱鸟汤黄连阿胶汤相似,后者加人参,干姜。
小玄武汤真武汤相似,后者因避讳改名。
大玄武汤真武汤相似,后者加人参,甘草。
经过对照比较不难发现,辅行诀转载汤液经法的经方是很有系统性的,而张仲景所传的古典经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且做了一定修改。
第三部分:五脏救急的五个方。
法则5五个五脏泻方: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
泻脏汤对应的本脏两味药(五边形图)加上所生脏补脏汤的后三味药(b)
①泻肝汤:救误用吐法。枳实、芍药、代赭石、旋覆花、竹叶。
②泻心汤:救误用清下。黄连、黄芩、人参、干姜、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称之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③泻脾汤:救误用冷寒。附子、干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称之为干姜附子汤。
④泻肺汤:救误用火法。葶苈子、大黄、生地、竹叶、甘草。
⑤泻肾汤:救误用汗法。茯苓、甘草、五味子、桂枝、生姜。在《伤寒》:去五味子,称茯苓甘草汤。
附录: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整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卷)。其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等。
2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行而上是指虚空的、精神的,行而下是指具体的、物质的。
3(张大昌学术思想摘录)这本书就是他们家祖传,他上交给国家的。
张大昌先生认为,药物五味的五行体用配属,是《辅行诀》的理论骨架。五脏各自的体味和用味和合的结果,形成了质的改变,即“化味”。五味的合化有五种,即辛酸化甘,苦咸化酸,甘辛化苦,咸酸化辛,和苦甘化咸。五脏相生者,母之用味与子之体味相合,不合化为新的味,仍是两种原味的混合,它们也有五种形式,它们是:辛与苦不合化;咸与辛不合化;甘与咸不合化、酸与甘不合化,苦与酸不合化。
药味的五合化,有调养本脏之气的作用。《辅行诀》的补泻方法,即是以用味补本脏,体味泻本脏,调平体用偏颇所造成的虚实病证。此系扶正以祛邪,属养生之道。五不合化,有驱除病邪的作用。《辅行诀》的除病方法,即是五脏之母用味与子脏体味并用,但药味之功分途而施,如辛开苦降以除痞,咸软辛散以除滞,甘缓咸润以除燥,酸敛甘缓以除挛(风),苦清(泻热)酸敛(收神气)以除烦。此系驱邪以复正,属驱邪之道。并例举张仲景方剂,如除痞之半夏泻心汤,除滞之肝着汤,除燥之大黄甘草汤,除挛之芍药甘草汤,除烦之栀豉汤,为之说明。“有此即有彼,此无彼亦无;处时暂决定,失势则转变。”(语出佛学密宗经典,不详确否)。这是先生援引佛理以论时空的哲学理念,是他对世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现象认识的概括。所谓“有此即有彼,此无彼即无”,是指事物所占据的空间,皆有相互对立的“彼”和“此”两个方位,如东和西,南和北,左和右,前和后,上和下,高和低,内和外等。这些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的。其中一方不存在了,另一方亦即失去了意义,如无东即无所谓西等,东和西都是依中点而言,“无中点难以定四方”,它项类此。(我觉得量子纠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所谓“处时暂决定,失势则转变”,是指事物所存在的时间,决定着它的状态,某种状态的优势,会随时间的进展而转变为新的状态,而失去原来的优势,呈现新的优势。由于时间的一维发展,“得势”是暂时的,只能是所处时间的即时状态,它必然会被新的状态所具优势所代替,与此同时,原来的事物亦即在空间位置上消失,而成为“无”,新生状态的事物随之占有了空间位置,而成为“有”。而新生的事物又会有从“有”到“无”的历程。如此变化不已,构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
4阴旦阳旦分别指代天地,青龙,白虎,朱鸟,玄武分别是天文术数中的四象,统领着二十八宿,四象与四时+四方正好相互匹配根据传统运气理论。陶弘景认为: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王寅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