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期
渔排里的海上灯火
在海南,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漂流在海上,以船为家,随水而动,把所有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装在一艘小船上。
他们就是疍家人。
俯瞰南湾新村港,一口口渔排网箱呈“井”字形连片排列在海面上,一间间小木屋散落在渔排上,渔民在木屋起居饮食,渔排之间的“街道”上船来船往,渔排上的狗儿警惕地“站着岗”,猫儿则懒洋洋地趴着睡觉。
这就是海南陵水新村镇“疍家人”的海上田园。
新村港,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所以这里的居民得名为疍民,而这群疍家人,已有多年的历史。
疍家人的最初行迹,是沿着长江流域水系和南方海域往复迁徙劳作。
他们没有土地,随着江河水系和大海的潮流、鱼群而迁徙,形成了一个生活形态独特的族群。
古代疍民分布于湘、川、鄂、粤、闽等地,历朝历代不断有人融入这个四处漂泊的族群。也有些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古代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出没风波里”的闯海人后代。
据说当年太平天国战败后,很多天国后裔从广东沿海避祸逃命而来,并与本地土著黎族人和早先来自广东、福建一带的水上人家相互融入,成为了今日新村港疍民的起源祖先。
新村港以梁姓和黎姓人家居多,其他的多是林、郑、陈、何等姓氏。关于姓氏的来源,疍家人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新村港位于陵水县新村镇的东南部,港内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6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
从清水湾出发行驶近6公里后进入望海大道,再走近2公里进入中山路,开个多米走水产路就可以抵达新村港。
新村港的北岸是码头堤岸,南岸是岩石质的猴子岭。
在北岸和南岸中间,还有其他两个港口,一个是当地人停靠游船与货船的港口,另一个是水产码头,岸上有当地人的市场和露天茶馆,各种商铺林立。
宽阔的港湾上密密层层的浮着一幢幢小木屋,延绵数里,如水上城市一般。疍家人用船在海上搭建起了一座海上城市,医院、派出所、饭店、住宅......只要在岸边每人给船家百十来元,船夫就会开船带着你游览整个海上城市,穿过他们的船城,观看他们在围箱里饲养的各种珍奇海鲜。
房子的四周浮着一个个网格状用木块围成的大小相仿、呈井田式规则排列的养殖网箱,加上远处那插在浅滩上围地养殖的一道道竹篱及其在水面形成的倒影,使整个新村港看上去像一个水上田园。
这就是传说中的疍家渔排。
屋顶多为红色。屋内空间狭小,多数不过十几平米。房间内会专门用推拉门隔出一间或两间屋子,用作卧室,一家多口人,拥挤在小屋里,晚上他们直接睡在木制地板上。
卫生间会在屋子的不远处,是在属于自己渔排的范围内另建的一个小屋。
很长一段时间,疍家人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造成了很多历史仅靠祖辈口口相传而留下。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方言则是结合了海南话和广东白话。在每户人家里,海南话和白话大部分人都能说,也听得懂。
早晨不到六点来到陵水南湾新村码头,清晨的渔港桅樯如林,宁静安详,没有想象中的繁忙,船坞前,几条小艇随风飘荡,寂静清凉……有序地奏响了渔港每天的晨曲。
当太阳升起,阳光冲出云层的一瞬,海面金光闪闪,金蓝相间的波光在轻盈的舞蹈,让这片港湾焕发出勃勃生机。
虽然是休渔期,仍有大批鲜活和品种多得让人禁不住有点嫉妒的海鱼、海虾、海蟹、海螺,满沾着海的腥味和鲜活的生气,被人抬上岸边,从容而匆忙地被一辆辆货车,更多是被三轮运输车、三轮摩的,买卖运走。
山珍海味,是古人对顶级美味的概括,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所向往的美食极品。
如今看来,山珍远不如海味。
在古人那里,山珍海味还曾称为山珍海错。一个“错”字,形象地表达了海产品的种类繁多而极易让人弄错。
当太阳渐渐在海平面消失,新村港变换了色彩,疍家渔排上点起了灯火,橘黄色的倒影让海水更加多情。
这时疍家渔排的海上餐厅人流正是汇聚人气最多之时,一艘艘小船穿梭在码头和渔排之间。
用餐前要需乘坐小船才能到达用餐点。
新村港每天两次涨潮退潮,不但给新村港进行两次洗涤,还会带来丰富的饵料,海鲜在网箱里,生龙活虎,逍遥自在。
这里有享誉省内外的“天下第一粥”-老虎鱼粥。老虎粥的主料是米和刺豚。
刺豚,俗称老虎鱼、气鼓鱼,其营养价值高,尤其胶质最为丰富,是治疗胃溃疡、胃痛、胃垂等肠胃病的上等中药材。老虎鱼受外界的干扰时瞬间会鼓起全身呈自我保护状态,那气鼓鼓的样子实在可爱。一碗老虎鱼粥撒着零星的葱花、胡椒,甚是美味。
这样小渔船,在陵水新村十分常见,当地人把它称为夫妻船。
男人负责掌舵,女人负责撒网,动作流畅连贯没有停顿,夫唱妇随,默契十足。
放下的渔网要等到明天凌晨2、3点过来收,便又是第二天的收获。
58岁的林岚带,和妻子,29岁的儿子一家四口一期生活在一艘不到20米的船上,是世代捕鱼为生的疍民。
他们的船,有三层,船上空间狭小,上层是床,地上一层是生活的常用空间,有船舵,有电视机,有简易的厨房灶台,和简易的厕所。地下一层是用不同隔板划分的储藏室。一个储藏室可以装下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来储藏生活常用品,还有柴油发电机。
林大爷很健谈,儿子和儿媳非常淳朴,他的两个孙女也十分活泼可爱。
林大爷哥哥的渔船就在自家渔船的左边,而小妹只养龙虾的渔排则在右边,很奇妙的“邻里关系”。
在出海期,林家四个大人是捕鱼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还会雇佣2-3个打工仔,这时,两个小孙女则寄会被放在镇上的外公外婆家。
林家人“灯围”法捕鱼,这也是新村港众多渔船的捕鱼方式,他在船四周架起一排排灯架,晚上打开灯光,就会吸引一种对灯光特别敏感的鱼,将鱼群吸引过来,两个小时后开始围网捕鱼,整个过程一般会持续5-6个小时。
他们会在前一天晚上8点出发,直到第二天凌晨3-4点才回到新村港,直接将新捕捞的鱼售卖到港口。
捕鱼期间是林家人最辛苦的时候,每天风吹日晒,作息时间不规律,还要面临强风季节被困在港口无法出海的困境。
如今休渔期,他们一家没有任何收入,经常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八点吃一顿,下午四点吃一顿,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候。
林大爷的大孙女今年上一年级,小孙女今年上幼儿园,升学期的她们,每年学费一共开销2万元。
而林大爷一家捕鱼的净利润平均在15万,加上六口人开销,生活较为拮据。
因为渔民通常不喜欢吃自己养殖的鱼,林大爷和妻子每天会在自家的渔船上钓鱼,但只够自己吃。
林家人的娱乐活动,也基本固定在渔船上。傍晚时分,林大妈会去岸上的猴岛公园跳广场舞,而儿子一家,会去海滩上游玩。
如今陵水湾附近地皮已被炒到百万元一户,对于林家人来说是七年不吃不喝才能存够的天价。
所以,林大爷至今只能选择生活在渔船上,飘摇一生。
37岁的黎石明是新村港养殖大户,他的舅舅是第一个用渔排养殖的人,很多从香港、台湾来新村港的商人都会向他舅舅学习养殖技术。
从舅舅那儿学到的技术,让黎石明成为高水准的养鱼专家,再难养的鱼他都能养活。
比如东星斑,这种鱼面相好看,有发光的绿色圆形斑点在身上,市场上卖到35-40元一斤。
因为近年新村港内水质正在恶化,养殖密度大,渔排也在不断扩增,环境负担变重,加上人口增加导致废弃物的排放增加,整个养殖环境并不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养殖东星斑可谓是难上加难。
黎石明家在下湾处有27个养殖笼口,而在离渔排密集区开船20分钟的大东处,还有近40个笼口。
无论从数量和技术上,黎石明都是养殖专家。
他去年还尝试养了黄金鲳,这也是当地渔排人家罕见的养殖品种,到了可以卖出的时候,有人开始隔三差五致电询问价格,而他并不着急,等待一个更好的价格。
因为父辈养殖积攒了一些家业,黎石明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当时元买下的地皮,自己建造成3层的楼房,和家人一起居住。他还有另外一块地皮空着,准备过段时间将地皮重新建造,租给从北方来过冬的人们。
因为养鱼每天需要照顾,所以岸上的楼房石明很少居住,他每天需要奔波在自己两处渔排上,喂鱼,换网,清洗渔排,检查鱼是否染病。
两点一线的生活虽然枯燥,但世代如此,早已成习惯。
从小随父亲从江西迁往海南新村港的杨彪,今年27岁。
他在这里拥有多重身份,曾经他是一名养殖户,主要养殖金鼓鳗。
前几年新村港遭遇了一次灾难——养殖区域内的金谷鳗、珍珠龙胆等鱼类大面积死亡,杨彪一夜之间亏空38万元,当时借钱而建的渔排如今空空如也。
从那之后,杨彪接过父亲的老本行,在码头做起“摆渡人”生意,专门接待游客,绕港内一圈游玩,一小时收入元,一天大概能接待3—4趟游客。
他有三个孩子,全靠他一个人赚钱养家。
杨彪的人缘很好,很多在路上揽客的大妈都会直接介绍生意给他,他常常也会开船到熟悉的人家串客。
在海上,“摆渡人”就是新村的一张移动地图,错落有致的渔排和渔船,杨彪总能准确地定位。
郭兴荣是一位疍家老人,今年74岁,是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站长。
郭大爷祖上从广东南海来琼,已是第8代,他说,几百年来疍民都住在渔船上,在海南岛不同的港口停留,如果在哪里停留时间长,他们就用椰枝、蕉叶搭些“高脚屋”来安顿老幼。
41岁的广西人墨海忠与陵水的妻子结了婚,两人算是渔排人家的“外地人”,妻子并不愿意透露丈夫为什么从广西来到海南。
夫妻俩在镇上买不起房子,和两个孩子一直生活在船上。一个在海口读高中,另一个在镇上读初中。
有时候遇到暴风雨的天气,会借宿在岸上的亲戚家。
但他们很乐观,每天的生活就是早起喂一次鱼然后做做家务,休息,饭后去南湾猴岛度假区散步,看人跳广场舞,或者去邻居家串门。
他们也养鱼,经济拮据的时候,会把还没来得及养大的鱼卖出去,经济尚可的时候,会继续把鱼养大。
南湾的疍家人基本有万人上下。
老辈的疍家人吃住都在船上,常年过着漂泊的生活,人不离船、船不离海是他们生活状态的写照。
从前的他们以打渔为生,而现在则在渔排上做起了鱼类的养殖,如果运气好没有刮台风,年收入有的可以高达百万。
年轻的新一代疍家居民黎先生出生在渔排上,在江西读大学时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一位重庆武隆的漂亮姑娘,他说新婚后到渔排生活的时候,妻子每天都晕得直吐。
80年代开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不少疍家人已经从海上搬移到陆地,只有买不起房的、和长期以养殖业为生的人继续留在海上。
新村港的交通业至今不发达,三轮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每年的5月到9月是休渔期,他们在这个时间段里主要从事养殖业、餐饮业和小部分的修船、补网的工作。出海期捕鱼为生的人大部分会在岸上做服务员或者家政清洁工。
有些疍家人,他们将小船改作渔排,吸引游客到渔排上来吃海鲜那些刚刚从海里捕捞上来、养在网箱里的活蹦乱跳的海鲜。
到渔排上吃海鲜,一度成为独特而高级的招待方式。这些人渐渐成了疍家人中的率先致富者。
但大部分的疍家人,还是顺应时代潮流,离船上岸,换作了别的职业。
郭兴荣说,一年满打满算出海日数也只有70-80天,稍微风浪大的天气,只有30米的渔船才能出海捕鱼,中小型渔船只能停留在港内,新村港的捕鱼业已经在逐日衰落。
大快朵颐的饱食后,疍家人进入香甜的梦乡,待明天的太阳再一次冉冉升起,阳光的碎片洒在海面,柔柔的波光宛如柔情似水的新娘,收网的小船,赶海的渔民,又将重复新一天的开始。
面临着海水水质日渐污染的困境,渔排总有一天会被拆除,疍家人终将不再漂泊,但仍有一部分一定会坚持地留在海上,守护着一生的飘摇回忆。
路线:
到陵水高铁站后30分钟车程,打车65元左右到新村港。从游客码头上船,花元可以绕内港一圈,沿途可全景观看水上疍家渔排和各种各式各样停靠着的渔船,还可以捕捉海星海胆,观赏大海龟。全程花费一个小时。
其他:
南湾猴岛位于海南省陵水县南约14公里的南湾半岛,三面环海,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区。因此人们称之为“猴岛”。从新村镇上,花元乘坐跨海观光索道上南泥湾猴岛即可前往参观。
从陵水县城出发,约18公里即可到达位于陵水县香水湾牛岭旅游开发区的分界洲岛。该位置恰好是海南岛南北气候的分界处,故人们称之为分界洲岛。正是处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分界洲岛的气候非常奇特,北面时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南面却是阳光明媚迷人的景象。
想了解更多导演拍摄的攻略和花絮吗?后台回复“新村攻略”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