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所在的屯——桦甸市红石镇抽水洞村江沿屯
我家西边那座山
图文/王景和
我的家前面、后面、右面都是山,东面过了江也是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但这些山面积多大,伸向何方,当时我们并不清楚,只知道山里好玩,乐趣无穷。
图上的红线是上学的路,这走了还不到一半,到远处的岗顶上以后还要走四五里路我上学是在离家十几里地的红石八家子屯。从家里出来,要连续爬两座大山,走十余里山路,但一路上可吃、可玩的东西多得很。
就说那山野菜吧。清明过后,先是有了柳蒿芽,小根蒜,接着是刺嫩芽,鸭子嘴,再接着是厥菜、薇菜、黄瓜香、猫爪子、猴子腿、大叶芹、小叶芹、山韭菜、山白菜、山菠菜、山糜子、山尖子、山白鸡、山玉米、山胡萝卜等等,足有三四十种。山野菜的总体特点是清香。春天上学时,家里没菜可带,只好带上几张大煎饼,抹上一点大酱,路上捋上几把山韭菜,就算午餐了。记得1960年春天,大家都吃公共食堂,食堂里也没什么菜,生产队就动员学龄前儿童到山上采野菜,回来煮上一大锅汤,每家分上一盆,喝起来也觉得满香。
广东菜,学名黄瓜香
水蕨菜
猴子腿
炒熟的猴腿
山里还有几种酸性的东西,如狼尾巴酸浆,洋铁叶子酸浆,拉拉秧酸浆,水棒棵酸浆,还有酸杏。有的长在山上,有的长在江边,有的长在沟塘子里,吃起来酸酸的,有的酸里带甜,都是孩子和妇女们喜爱的食物。
酸杏
大叶子酸浆
狼尾巴酸浆
采大叶芹的小姑娘
摘菜
收山菜的车开到了屯里
秋天的大山更是诱人。各种各样的蘑菇,各种各样的山野果,采不尽,吃不完。蘑菇有榛蘑、元蘑、青蘑、黄蘑、鸡腿蘑、雷蘑、花脸蘑、油蘑、松树蘑,趟子蘑、树鸡蘑、猴头蘑、冰凌蘑。山野果有山李子、山葡萄、山里红、山丁子、软枣子、山核桃、山榛子。
榆黄蘑
元蘑
那时我们上学,走得都比较早,一般是早晨五点多钟出发,七点到校,但下午放学较早,三点多钟就离校了。在回家的路上,可以采山菜,可以挖药材,也可以摘野果。50年代,山菜不出口,城里的人也不认,只是我们山里人吃。路上的山菜多得很,连玩带采,一会就可以采上一筐,连吃两顿没有问题。山上的药材也很多,有贝母、细辛、龙胆草、党参、柴胡、车前子、木通、黄柏等等。顺路挖点药材,尽管只有几分钱一斤,但日积月累,也可以换回几支铅笔,几本本子。山野果里,我们最喜欢采摘的是山丁子和圆枣子。山丁子也叫糖李子,像樱桃那么大,回家经过加工,压成糖李子饼,可以吃一冬一春,糖李子籽还可以卖钱。圆枣子也叫猕猴桃,经霜以后,变得软软的,有一种特殊的香甜味,只可惜难以保存。
五味子
红菇娘
圆枣子,即野猕猴桃
山丁子,我们叫糖李子
当时屯里总共有七八个学生,都不富裕。夏天,只有一两个同学有鞋穿,其余都光脚走路。山路崎岖,乱石密布。有时不小心,就会把脚指头踢破,但谁也不怎么在乎,反而还故意搞些恶作剧。路边有些野草把道眼儿遮得严严实实,有淘气的同学先走一步,把两边的草拴到一起,后边的同学走过来往往被绊倒。以后,大家就把这种草叫“绊倒驴”。夏天露水大,路边的草全是湿漉漉的,走到学校,全身透湿,几乎要一上午的时间才能靠体温把衣服烘干。冬天,大雪封山,路上的积雪有一二尺厚,我们穿着家里做的牛皮靰鞡,爬呀爬,十余里的路程,有时要爬上两个小时,到学校时,人家已经上了两节课了。回家时是一溜下坡,非常省劲。那时贪玩,有时带一个小爬犁,埋在山顶上的雪里。等放学时,从雪中拽出来,坐在上边往山下冲,常常弄得连滚带爬,雪染全身,面目全非。
上学的路
路上石头多得很,经常会把我们的脚磕破
捕野鸡的夹子
狍子,一种类似马鹿的动物。起初,我们也不认识。那是上小学一年级的冬天,快要走到学校了,我们发现路边有三头小黄牛,离我们也就二三十米远。“谁家的牛跑到这里来了呢?”正在纳闷之时,有人认出来了。“狍子!狍子!”这一喊,三只狍子不但没怕,反而抬头看了我们一阵,然后才慢慢悠悠地离去。当时我们都小,不知道怎么才能抓到它。后来发现,捕获狍子的最好办法是下“套子”。有一年,我的一个堂兄,就靠下套子,一冬捕获了105个狍子,有时一天就捞回来三个。也有的人家专门“撵狍子”。春天,冰雪开始消融,雪面结成一个硬壳,狍子身子重、蹄子小,走一步陷一步,跑不起来,而狗却依然健跑如飞。带狗上山,只要遇到狍子,总不会空手。
驯养的一只小狍子
上世纪50年代猎捕狍子的夹子
桦甸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