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里巴人的这本《求医不如求已》是引我入中医门的一本书,几年后,跟着艾灸读书群计划,重新学习这本书,又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书中介绍了很多穴位的用法,和一些常见病的处理方法,但想全记忆下来不太可能,用的时候满书找也比较麻烦,所以我把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选择摘录了下来。希望也能对大家有用。
书里提到的一些功法,我没有写上,是因为可百度到视频,更直观,文字描述总是有点差强人意。
对迁延不愈的慢性病——最稳妥有效的方法就是调理脾胃,而不管其它症状,
调理脾胃——最平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喝山药薏米粥,两者1:1量打粉煮粥。
中医常用六大法门——砭、针、灸、药、按跷、导引。
中医的五种防治病方法——刮痧、拔罐、足底反射区、经络点穴法和导引法
导引法——感冒,取嚏法驱风寒;拉稀,促其排泄淤积;呕吐助其呕;发烧助其热,煽风点火、顺水推舟。
坠足功——利尿消肿、降气祛寒。
金鸡独立——治疗老年痴呆、高血压、脑血管病、低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腰膝疼痛、耳聋眼花、便秘、失眠。
此法可引血下行、引气归元,将气血收于肝经的太冲、肾经的涌泉、脾经的太白,使肝、脾、肾功能快速加强。
原穴——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
俞——通道的意思
麻——气脉通,气至血未至。
三焦经是肝火宣发的通道
三焦主气
上焦——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中焦——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
下焦——分清泌浊,其治在脐下
肝之液为泪、肝为刚脏,不受怫郁、肝主筋,易生内风、肝开窍于目、肝藏魂
阴虚主症——口干渴、爱喝水、脉细数、舌红无苔。
肾阴虚——口干舌燥、总想喝水,同时还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失眠心烦、睡觉出汗、手足心热、脑空耳鸣等症状。
刮痧——方向,从脖子往下刮。是将粘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经全身循环,将刮出的废物从尿液排出。
刮痧可加速血液循环,对心脏好。
拔罐——可补可泄,罐数量少引气集中一处就是补。
推拿——方向,从腰骶向脖子方向。
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头目晕沉、倦怠思睡、大便不畅、脱肛阳痿、脏器下垂
脾经淤血——舌光剥无苔,质红色暗
锻炼身体要先脏腑后肢体
打坐可以激发我们身体内的健康潜能
推法——腿上的经要由上向下推,胳膊上的经要由下向上推。
龙胆泻肝丸——肝火太旺。泻肝火。
舒肝止痛丸——肝火较旺+胃痛
导赤丹——泻心火
抑火丸——泻肺火。
牛黄清胃丸——泻胃火
牛黄清心丸——心旺脾虚。泻心火转生脾土。五心烦热、心悸、舌尖红、疼。睡前服用,心烦躁热难睡
加味逍遥丸——心烦、浑身热、出汗、口干、抑郁
逍遥丸——肝气不舒但又不是肝火太旺,尤其因思虑过多影响食欲更适合。
无火体质且不爱喝水的。
感觉肋间憋气、胸肋骨胀满、容易着急发火或抑郁的人,多为肝脾不和或肝气郁结,可服,有舒肝健脾之效。
加味逍遥丸——火气较旺、口干、喜欢饮冷的人服用
附子理中丸——脾阳虚。专治脾胃虚寒。
石斛夜光丸和明目地黄丸——疲劳、眼睛酸、怕光、烦热
六味地黄丸——肾阴虚。怕热口干、无厚腻舌苔、夜间烦躁难眠,夜服。适于阴虚有热之人。
牙齿松动
平常人可在空腹饥饿时或口干欲饮时再吃此药,最易吸收且有益无弊。
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肾阴虚。两药功效相似,后者祛肝火略强。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眼睛干涩、迎风流泪、视物不明,还有防治高血压功效。
麦味地黄丸——肾阴虚。在六味里加了麦冬(润肺、滋阴、祛心火)五味子(纳气、平喘、止咳嗽)。主治肺肾阴虚之咳喘(久咳气喘,痰少而咳或干咳无痰,伴有腰膝酸软、气短无力、动则出汗、时发低热)。经常讲话太多、咽喉干燥、咳嗽无痰之人(慢性咽炎)
知柏地黄丸——肾阴虚。六味加了知母、黄柏祛火药,治疗肾阴虚又火气偏盛。症状在六味的基础上还有头晕耳鸣、咽干腰酸、小便黄赤或浑浊、尿频数而热痛,特别是小便黄赤。
耳聋左慈丸——肾阴虚。六味加磁石、石菖、五味子。主治耳内常闻蝉鸣声(耳鸣),夜间更甚,听力渐差,伴有心烦失眠、头晕眼花、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适合阴虚型的神经衰弱患者。
桂附地黄丸——肾阳虚。六味加肉桂、附子大热强阳之药。口干、喜热饮畏寒怕冷对症。
霍香正气水、大山楂丸——解酒
桂附地黄丸——畏寒怕冷,不想喝水
安宫牛黄丸——化痰熄风
参苓白术丸——健脾去湿。治湿重便秘。对便秘腹泻交替的有特效。
脾肺气虚,容易乏力气喘
加味保和丸——腹胀、大便不爽
人参生脉饮——心悸难入睡,晨起体倦无力、口干咽燥。
体质不寒不热,补气养心适用。
柏子养心丸——失眠心悸。心慌气短难睡、大便无力。既能补气养血,还有安神通便之效,对心脏也有养护作用。体质偏于寒凉适合。
十全大补丸——气血虚、面色苍白、畏寒怕冷,夜服。有盗汗、虚火不可用。
桂附地黄丸——气血虚、面色苍白、畏寒怕冷,夜服
补中益气丸——大便无力,心慌气短。益气升阳、甘温除热,
主治气虚发热和气虚下陷。此药较为通利。便秘有肛门下坠、内脏脱垂的用。
觉得喘气费劲,气憋在胸中、胃堵,像不主动呼吸就上不来气。
归脾丸——补气养血安神,气血双补之药。主治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但此药有些粘腻,若有大便不爽不适用。
天王补心丸——手脚热、喜冷食、大便干的热性体质可用,养血安神去心火而通便
西洋参——晨起体倦无力、口干咽燥
山药薏米粥——健脾去湿
红糖山楂水——活血通经。身体不燥热可加三七粉同服。可通调月经
生枣——通气通便
干枣——养血通便。喝冰镇啤酒时同服,其性温可祛胃寒,又解酒安神
芡实——尿频而少
薏米、山药——尿少腿足肿
生姜白萝卜汤——去风寒,化湿痰,养受寒之脾胃,但肝旺脾虚之人并不适合久服。
五色养颜粥——黄豆、绿豆、黑豆、红豆、紫米
助湿生痰之物——猪肉、肥鸡、牛奶、甜食、茶饮、酒类,不多饮水
气郁生痰、脾虚生痰、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
解酒——1、揉足三里、下巨虚、足底小肠反射区、中封、太冲
2、吃生萝卜、西瓜、莲藕、梨、霍香正气胶囊、大山楂丸
补脾胃养气血——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柏子养心丸。
消食化腻——大山楂丸、加味保和丸
胃经
足三里——胃痛的位置偏于胃脘。治气要穴。
梁丘——急性胃痛或慢性胃痛的发作,点按此穴,马上止痛。
下巨虚——偏于小肠部位的胃痛
丰隆——慢性胃肠病,效果最好。
可化痰理气,对治疗暗疮有良效。
可调理脾胃,降低血脂。
肺经
太渊——治气不够使,吸不上气
经渠——治各种咳嗽
尺泽——最好的补肾穴,还治高血压
少商——咽喉肿痛
鱼际——定喘
孔最——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和扁桃体炎、痔疮
三焦经
丝竹空——防止长斑和减少鱼尾纹
耳门——刺激耳朵周边三焦经的耳门、角孙、颅息、瘛脉、翳风,可以治耳痛、耳聋
阳池——刺激不到5分钟就能治好腰痛
角孙——从角孙至翳风到天牖一路刮痧,治耳鸣效果最佳
消泺——上焦气郁引起的胸闷憋气,上腹堵胀
支沟——胁痛岔气
中渚——小腿抽筋
液门——口干咽痛
心包经
劳宫穴——治手心出汗,心跳过速,失眠,补养心脏且补养速度极快
郄门——防治心绞痛,疗效神奇,还可治弹弓手(此穴较深,按摩同时手腕做顺时针旋转)
小肠经
——胸闷、胃堵、脾气急、心烦气躁,敲打三焦经和小肠经
大肠经
二间——常年抑郁,腹胀。
肝经
太冲——解郁散结,舒肝健脾
发烧时帮助发汗、紧张时舒缓、昏厥时唤醒、抽搐时解痉爱生闷气、郁闷、焦虑、忧愁难解要经常从太冲按揉到行间
太冲—行间——为心脏补血
膀胱经
病之由浅入深,此为入径之门户;病之由内而发,此为出径之通路。
殷门穴——委中穴,这段最重要。是查看体内瘀积毒素程度的重要途径,此处聚毒最多。
若聚毒难散,体内必生瘀积肿物。
委中——可泄而不可补,可针而不可灸,此乃泄毒之出口,通常刺血为首选。
减轻腰痛
飞扬——慢性腰痛
京骨——治后头痛和眉棱骨痛。
承山——痛经和痔疮
金门——急性腰痛(两周以内)
肾经
涌泉较为泻,太溪偏补。
太溪——肾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腰酸、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哮喘、性功能减退、习惯性流产。肾俞+太溪的配合治疗效果最好。
复溜——治疗瘀血和炎症效果最好。(让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
如腰眼痛、月经不通畅的血瘀症、瘀血造成的流产后淋漓不尽
针刺滋肾阴的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适合怕热口干、夜间烦躁难眠
涌泉——引气血下行,临睡前搓脚心百次可延年益寿
治疗高血压、鼻出血、头目胀痛、哮喘等上逆症状。
脾经
公孙——根除慢性胰腺炎
阴陵泉——去湿
阴陵泉—商丘——按摩这段可治胰腺炎急性发作
三阴交——活血化瘀。妇科病首选要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可止血,能滋阴又可利湿。
丰隆——针刺可化痰散结
心经
神门——点按,泻心经之余火。大都(脾经)——接引心经气血
太白——把肝火之多余能量转于脾经储存
胆经
风市——皮肤痒疹
阳陵泉——两肋疼痛。
拔动它,可引浊气入肠道
光明——老花眼
悬钟——落枕
足临泣——眩晕
支沟——拨动阳陵泉、点揉支沟穴,治敲胆经后头痛脑胀、失眠多梦
阴包——按摩治生气导致的腿疼
膻中——刮痧,胸痛
极泉——为心脏补血
隐白——艾灸止血调经效果最佳
至阴——有催产功效。灸至阴可使胎位转正。
八邪——半身不遂、手总是蜷缩成拳,点掐一分钟,手就能伸开
症状
改善肝胆功能——先按太冲,再敲胆经,配合按心包经
疝气——预防:肝经。按摩太冲、中都、曲泉,加敲胆经、推腹
已病:按摩太冲、行间、中封、蠡沟、商丘,防止扩大病情
失眠——拔罐中脘、气海,大腿胃经处,10分钟
改善消化道疾患——1、推腹,心窝和肋弓边缘会有很多阻滞点,推开
2、敲胃经、胆经大腿部分
疏泄瘀滞——
1、按摩太冲—行间
2、常推腹,遇到肚子上疼的穴位,一定要重点揉开
3、推揉肋骨两缘的肝经穴位,疼的重点揉开
4、多敲胆经和大腿胃经的地方
身体修复时出现的症状缓解方法——
1、彻底压透大腿内侧的肝经
2、压复溜—太溪
3、心经从肘—腕,特别是神门。
4、肺经的尺泽、鱼际,
5、三焦经的支沟。
排寒气——从里往外透着的冷
痰带血丝——燥火伤肺,若同时还有口干舌燥症状,可养阴清肺。肺气受损常是肝火旺造成
打呼噜——肺气不宣、痰阻气道引起。气道堵塞则咳嗽,氧气不能上输于头,故头痛。
遗尿——1、每天肾俞拔罐,同时按摩太溪穴10分钟。
2、山药芡实粥
高血压——吴茱萸25克研末,醋调,睡前敷两涌泉。通常20小时左右血压开始下降,有持续效果。配合金鸡独立效果更好
鼻出血、慢性鼻炎——涌泉敷大蒜泥。左流敷左。
肾囊肿——按摩足底肾脏反射区、淋巴反射区
驼背——整个脊椎上拔罐。
气血淤滞、活血化瘀——揉心包经、点按三阴交
月经淋漓不尽——可能是脾不统血
1、三七粉+八珍颗粒服用
2、艾灸脾经隐白穴
3、平时常吃大红枣
十全大补汤——按摩太溪、复溜+肾俞、关元、气海拔罐
通宣理肺散——风门+孔最
补中益气——太白、商丘、太冲
补肾功法——1、两臂交叉从脑后向两侧分开,两手始终不交叉。用力点在腰和脚掌。
2、山药芡实粥
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