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龙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沁河之源太岳花篮沁源县
TUhjnbcbe - 2024/3/24 20:42:00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地处太岳山腹地,系沁河发源之地。北靠介休、平遥,南接安泽、屯留,西连霍州、灵石、古县,东邻沁县。年,辖5镇9乡个行政村,总人口16.29万。

县境四周环山,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45公里,总面积8.8平方公里,是长治市面积最大的县,在全省排第七位。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

沁河第一湾——龙头

千年古县地灵人杰

沁源历史悠久,早在1万年之前,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境内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3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1处。

夏禹治水,奠定山川,将全国分为9州,沁源属冀州。商、周所属不变。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后归赵、魏,属魏时沁源谓百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秦统一中国,划全国为36郡,沁源属上党郡。

西汉元始元年(前),沁源置谷远县。此为本县建置之始。县治在今县城南一里许。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东汉时复称谷远。

北魏建义元年(),置义宁郡于沁源,并改谷远为沁源,义宁郡辖沁源、安泽两县。

隋开皇三年()废义宁郡,只称沁源县。隋开皇十六年升沁源县为沁州,沁源县改称义宁县。沁州辖义宁、安泽两县。同年,始置绵上县,隶属西河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义宁县为和川县。隋大业元年(),废沁州,改和川县为沁源县,隶属于上党郡。隋义宁元年(),再升沁源县为义宁郡,析置和川县,义宁郡辖沁源、和川两县。

唐初复称沁州,唐武德二年(),析置招远县。唐武德三年,又置绵上县。唐天宝年间称阳城郡,唐乾元元年(),复称沁州。五代时,沁源属晋属汉。

宋太平兴国三年(),宋太宗建威胜军于铜鞮,废沁州,沁源属威胜军。金天会六年(),升威胜军为沁州,沁源属沁州。

元至元十年(),绵上县并入沁源。

民国元年(),裁府州,沁源直属冀宁道。民国19年,废道,直隶于山西省政府。民国28年,沁源为抗日根据地,属太岳行署和岳北专署。民国30年,沁源县分置绵上、沁源两县。民国35年,沁源、绵上两县合并为沁源县。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沁源县属长治专署。年,长治专员公署改为晋东南专员公署,沁源属晋东南专员公署。年,晋东南专员公署撤销,分设长治市和晋城市,沁源县属长治市。

人民广场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诸多杰出人物。西晋的郝散是内迁的匈奴人,其时,因不满西晋王朝及地方不法官吏的欺压,少数民族百姓聚义反晋,郝散被公推为首领,义军一度攻打京都洛阳,震撼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北魏的劳聪、士臻因仇恨鲜卑族无休止地征役民力建寺凿窟,被下层百姓拥为领袖,组成义军,反抗北魏统治,义军曾攻打上党首府潞州。起义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阶级。北宋农民起义军将领田虎,原为猎户,因不满北宋官府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聚众揭竿而起,从谷远(沁源)举事,先后占据5州56县,屡败官兵,威胁到北宋王朝统治,义军后被宋江梁山人马打败。周代的琴高真人,浪游天下,曾居于沁源县城东面东山,东山因此名为琴山。世传琴高真人有乘鹿跨鲤之异,行涓彭之术。唐朝皇子李侃(唐懿宗第四子),隐居沁源灵空山,皈依佛门,坐化后,被唐诏封为施雨龙王,后汉册封为菩萨,后周加封“先师菩萨”。唐代著名僧人道宣律祖,曾游居沁源县,其著名的《四分律羯疏济缘记》即作于沁源。五代时,麻衣禅师著有《麻衣神相》名作,作为中国相学文化的重要典籍,影响广泛而深远。

连耀廷

庞汉杰

近现代有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任之恭教授,不仅为世界物理学研究做出了贡献,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杨振宁、钱三强、钱伟长等;有中共沁源县党的创始人宋乃德、李素卿等一大批革命先辈,他们为沁源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海军中将,东海舰队政委、党委书记连耀廷,贵州省军区司令员王争等十几位将军;有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江明、山西省副省长刘开基等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有人民日报社记者、军事评论员连云山;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连辑等多位文化名人;有曾任中共右玉县委第五任书记,为绿化右玉山川、彰显右玉精神做出重要贡献的庞汉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等科教领域的杰出人才。

革命老区红色摇篮

沁源是革命老区、抗日根据地。沁源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早在民国15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秘密活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沁源是决死一纵队和太岳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平遥、介休、灵石、安泽等13县的抗日民主政府长期驻扎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薄一波、陈赓、安子文等在这里领导了华北和太岳区的抗日斗争。日军先后8次对沁源进行大规模“扫荡”,杀死群众近万人,抢掠粮食、牲畜不计其数。面对日军的暴行,英勇的沁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反抗,迅速组织起十几支抗日武装,全县人民参军参战,踊跃支前,采取空室清野、长期围困、伏击战、夜袭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给日军沉重打击。创造了围困日军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光辉战例,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赞誉“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解放战争中,区区8万人口的小县,积极参军参战,民工支前,干部奉调南下达万人之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卓越贡献。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沁源县沁河镇闫寨村东,共有土窑洞13孔。民国28年()12月“晋西事变”后,陈赓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领师旅及总部特务团进驻太岳区,与决死一纵队配合,给进攻太岳区的国民党顽军以沉重打击。民国29年6月,为统一领导太岳区的武装力量,成立太岳军区,由旅部兼太岳军区领导机关,军区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军区成立伊始,驻于闫寨村崔家大院。同年10月,日军对沁源发动空前残酷的大“扫荡”,闫寨化为一片废墟。这种情况下,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继续战斗。村东土崖下留存的13孔窑洞,就是当年军区首长带领官兵自己动手挖掘的。窑成之后,司令部即移居于此,陈赓、薄一波、王新亭、毕占云等主要领导在这里居住生活了整整两年,领导和指挥太岳区军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这里一度被誉为太岳区的“小延安”。全国解放后,太岳军区旧址得到群众保护。改革开放以后,沁源县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内部办公用具、生活设施基本恢复原状,院内有石桌1张、碾1盘、磨1盘。还新修了3间陈列展览室。山西省人民政府于年公布该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岳行署旧址

太岳行署旧址位于沁源县沁河镇赵寨村,有土窑洞2孔。民国28年()到民国31年,太岳行署机关在此办公。

太岳区各救会旧址

太岳区各救会旧址位于沁源县沁河镇东沟泉村,有土窑洞10孔。民国28年()夏到民国31年秋,太岳区工、农、青、妇、武各救会在此驻扎。

沁源围困战指挥部旧址

沁源围困战指挥部旧址(先后有两处,第一处位于沁源县中峪乡乌木村)位于李元镇马森村(郭文忠院)。该院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17.1米,南北18.9米,占地面积约为平方米。中轴线上留存有南房、正房,两侧有东、西房各三间,均为土木结构建筑,其中南房、正房为二层单檐悬山顶,阁楼式建筑,灰布仰瓦屋面。正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式构架,灰布瓦屋顶,明间装修设隔扇门,次间设隔扇窗。棚楼式建筑是当地营造做法,即一层居住,二层储物。

岳北烈士陵园

岳北烈士陵园

岳北烈士陵园位于沁源县城东门街北侧党校院后,始建于年。陵园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由前后两院组成。前院主建筑为烈士亭和纪念广场,院落结构古朴典雅。正南是明代古建县衙门大堂,内部已改造为“沁源围困战”陈列室。东西房10间,分别为“沁源县历史文物陈列室”和“革命烈士事迹展览室”。烈士亭居于正北中央,建在2米高的条石基台上,亭身高达15米,为上下两层砖木楼堂结构。正面亭柱刻楹联为:“血不白流霍岳巍巍壮士怀,英名尚在沁河汩汩千里悼。”背面亭柱楹联为:“碧血开花歌胜利,英雄气概足千秋。”前后各有8级台阶,亭堂四门洞开,外绕环形回廊,内部排列着大小16块石碑,碑上镌刻原太岳区和岳北专署主要领导薄一波、安子文、郭钦安、刘开基、顾大川、朱秀芝、杨维华等人的亲笔题词,以及原四纵队十旅副旅长楚大明、决一旅第三十八团参谋长余秉钧等名烈士的简历及英名。烈士亭两边为光荣亭和胜利亭,亭内均有记载沁源人民光荣革命历史的石刻碑文。后院为陵墓区。由南向北的甬道两侧柏树森森,芳草萋萋,气氛肃穆。土地革命战争以来先后牺牲的30位烈士遗骨安葬在这里。岳北烈士陵园被确定为省级德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沁源县人民政府于年公布该陵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年10月公布其为山西省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资源富集物华天宝

沁源县境内森林茂密,牧坡广阔,全县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居全省之首,是全国“油松之乡”、天然林保护重点县、山西省东山用材林基地县。境内有连片牧坡72万亩,牧坡累计总面积万亩。

境内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种类多,分布广,已发现的有煤、天然气、铝土矿、石灰岩、白云岩、铁矿、锰铁矿等18种。储量大的有煤、铁、铝矾土、石灰岩4种。

沁源位于沁水煤田中西部,含煤面积达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总储量.27亿吨,可采储量90亿吨(主焦煤60亿吨,动力煤30亿吨),而且具有煤层多、煤种全、煤层稳定、倾角平缓、煤质好、发热量高、灰分低、含硫少、埋藏浅、结构简单、建井快、易开采、地质水文较好等特点。

铁矿床主要分布在县西部地区,北起王陶,向南经聪子峪、赤石桥、郭道、韩洪、李元到灵空山等乡镇。矿带大体呈南北向分布,矿种主要有山西式铁矿和锰铁矿两种,总储量为万吨。

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种子植物余种、蕨类植物30余种,苔藓植物10余种、大型真菌40余种。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余种,有昆虫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鹳、褐马鸡、金雕等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鸳鸯、鸢、苍鹰、雀鹰、林麝等25种。

灵空山位于沁源县西部山区,属太岳山脉,北接石膏山,西依霍山,南近黄梁山,东连老爷山和云梦山脉,地势西高东低,呈南北走向,总面积余平方公里。境内群峰叠翠,古松参天,危崖壁立,怪石峥嵘,岩洞幽深,潭泉映月,花鸟遍野,佛殿轩昂。由于其自然环境基本保持了原始的生态,风光秀美,远离闹市,至今仍是一块蓝天碧水的净土,走进灵空山如踏入世外桃源。

灵空山风景区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是山西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区之一,又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点游园区和自然保护区。灵空山景区以其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龙文化与佛教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保持着自身古老的韵味和青春的活力。

圣寿寺

创建于唐代之前,称为感应寺,也称铁瓦寺。唐末,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五代时被封谥为先师菩萨)到此削发为僧,重建此寺。据寺内《先师实迹叙》碑文记载:“乾符六年(),先师年已十九,黄巢攻陷长安,先师因避难出奔,祝发于冀州之九顶山,即今沁源所谓灵空山也。迨昭宗景福二年()山建禅院将成,先师已于二月二十五日无疾而化……”北宋开宝二年(),赵匡胤攻北汉打太原时兵败,曾隐匿于灵空山中脱险。北宋端拱二年(),宋太宗赵匡义御笔赐额“圣寿寺”,从此沿用未改。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留存均为明清建筑。

圣寿寺坐落在青山深林之中的一处平台之上。背靠须眉山危崖,前临深谷溪涧,翠屏环绕,背风向阳。占地面积平方米,沿东西向一字排列五座院落。居中的院落建有供奉先师菩萨及四海龙王的五楹大殿一座,向东的两个院落依次建有观音殿和关帝庙,西边的院落依次建有地藏殿和罗汉殿。圣寿寺以中央大殿为主,左右对称排列的建筑布局,打破了古代寺庙一般采用以纵轴为序、前后排列的传统建筑格局,虽是因地制宜而建,但这种建筑在自然采光和建筑学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设计上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智慧。

九杆旗

圣寿寺后的须眉山顶,生长着一株体态巨大的油松。它由一根主干派生九根直指天空的枝干,聚拥而立,如同旗杆簇立成林,“九杆旗”由此得名。“九杆旗”树高50米,主干直径1.6米,冠幅70余平方米,树龄余年。堪称华北油松之王。4年6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将其载入世界纪录,称“最大油松”。“九杆旗”已成为灵空山的标志。

九杆旗

峦桥与仙桥

早在明清时,古人就将仙桥与峦桥并称为“灵空十景”之一。

峦桥架设在圣寿寺西50米处南北对峙、沟面狭窄的悬崖之上,横跨南北两山,是一座杆栏式叠架桥梁与歇山顶单元长廊建筑组成的明代古桥。桥面距河谷地面13米,桥长15米、宽4米。据圣寿寺碑文记载,峦桥修建不晚于明代中期。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古桥珍品之一。

仙桥位于圣寿寺东米处的深山之中。原为单拱石桥之上,建砖木结构单檐棚式长廊三间,建筑年代为明代早期,确切时间不详。年,将其改为双重檐长廊风雨桥,原石拱桥未维修,但仍然坚固无损。

一线天

圣寿寺东南约半公里处,有一段东西走向的峡谷,长约米,进谷口,峡谷中两崖相交,似入绝路。峡谷内光线阴暗,两壁青灰,谷底积水成潭,抬头只见青天一线,故称“一线天”。

东钟楼

圣寿寺之东约2公里一处最高的山峰上,建有一座钟楼,名为东钟楼。东钟楼是一座四柱凉亭建筑。丹柱四立,四角挑起,内悬一口大钟,颇为雅致。古人有诗曰:“有客至东峰,危楼依古松,欲通山寺信,先递数声钟。”道出了钟楼之妙用。东钟楼大约创建于明初,年修复圣寿寺古建筑群时,维修过东钟楼瓦顶,并重施彩绘。

钟楼晨韵

舍身崖

在灵空山卧虎岭下有一处色调苍黄、壁立千仞的悬崖,崖面0余平方米,此即舍身崖。舍身崖自古为“灵空山十景”之一。清雍正《沁源县志》记载:“舍身崖在灵空山十八盘之南,崖高百余丈,万壁如屏,丹青错杂,望之如锦。”“崖岩苍松翠柏番结下垂,一邑最奇胜处也。”

十八盘

由东钟楼蜿蜒而下,有一条曲折的羊肠石阶道,即为“十八盘”。十八盘全长约一公里,古时行人从沁源方向到灵空山圣寿寺拜佛求神时必经此路。十八盘上下行走一盘一个弯,共十八个盘弯。于十八盘边走边观赏灵空山“深山藏古寺”“万壑走绿涛”的景观,给人以别样的感受。

净身窑

净身窑是灵空山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遗存。此窑坐北向南,距地面约15米,窑内面积12平方米,高约2.5米。窑内壁上有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所凿摩崖石刻造像5区。其后壁为四方佛,均为一佛二弟子。东侧刻有身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浮雕造像。据碑文记载,窑内曾供有先师菩萨肉身包骨真像,但已不存在。年,于净身窑重塑先师菩萨泥塑像供香客供奉膜拜。净身窑凿于半崖之间,象征超脱尘世、脱离苦海,寓六根清净之意。

净身窑

龙泉洞

龙泉洞位于圣寿寺后,须眉山的危崖巨壁之下。洞口向南,入内凉气袭人,泉水叮咚,怪石嶙峋,空旷幽深。洞中塑有龙母神像和五龙像。

茅庵

茅庵位于圣寿寺东侧,坐落在须眉山半崖上,坐北向南,嵌于危岩之间。茅庵创建于清代,旧庵仅有三间青砖布瓦庵棚。年维修时,增设山门、四柱亭和二层木结构歇山顶小阁楼,并将原三间庵棚加以改造。庵棚前增设木质阳台,可供游人凭栏观景。茅庵中供奉送子观音,年,重塑观音菩萨像。

龙尾、龙胆

龙尾位于风洞沟峡谷中段,是一个孤立地插在河谷中间的石峰,高40余米,顶部略为平坦,长有一株树冠较大的油松,好像倒栽着一段龙尾巴。与龙尾相伴而存的另一处是“龙胆”,是两块巨大的山石,躺卧在河滩上。大的一块重几十吨,小的体积是大的1/2,上面也长着几株小油松。

唐王寨

唐王寨是一座山峰之名。其向北不远处是宽阔的舍身崖,向东南是幽深的唐王谷。民间传说,唐王李世民与其父李渊于隋末起义,率兵绕道灵空山到此处安营扎寨,屯兵休整,后领兵西进,渡黄河攻入长安。为此,百姓将此峰取名为“唐王寨”。

1
查看完整版本: 沁河之源太岳花篮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