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龙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自嘲是交大学渣,却创办中国领先医学新
TUhjnbcbe - 2024/3/11 16:44:00

「医学界是家慢公司,创业近10年,融资只有三次,融资金额在医生平台中勉强能排到前10。」在其位于五角场万达广场的办公室里,医学界创始人陈奇锐,对「交大新上院」说到。

陈奇锐所处的「医生服务平台」领域,堪称独角兽的温床:丁香园、医联、医脉通等,融到D轮、E轮乃至战略轮的项目不在少数。

相比同业融资的狂飙突进,医学界融资速度很慢:创业4年后(年底)才完成道彤投资与爱康国宾联合A轮融资;年4月完成复星集团-星未来的B轮融资;年9月由于A轮投资人到期,才完成了红杉资本独家投资的C轮融资。

在资本圈中,在一堆名校医生创业的医生平台项目中,医学界就像个「小透明」。「医学界的融资金额,在这个跑道上应该只能排在8至10名」,陈奇锐透露。虽然医学界融资的次数和金额大幅逊于同行,但目前医学界的行业地位却居于业内前三,更是成为极少数持续多年盈利的企业。

这或许和陈奇锐的个人背景相关。「我是个非典型交大人」,陈奇锐自嘲道。虽是交大毕业,但作为级上海交通大学能源工程系校友,陈奇锐和医疗圈之前几乎没有交集。

「创业时,我几乎连一个医生都不认识,只是觉得这个方向对,又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就去做了」。

医学界服务的「医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工作非常繁忙,对「社交」需求并不大,却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继续医学教育(CME)对医生是刚需,同时医生的学习方式呈现碎片化、远程化、不断创新的特点。

资料来源:易观国际

「但直接对医生收费,这个模式并不好」。陈奇锐表示,如何让「羊毛出在狗身上,由猪买单」呢?

一项针对北京地区28医院医生的调查显示,有近9成的医生认为在CME过程中可以接受商业赞助。原因就在于,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药厂(特别是创新药)可以把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给医生群体。

医学界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就是在「给创新药和器械卖铲」,对标的是日本的M3和美国的WebMD。

最近6年,医学界收入复合增长达88%,近3年达到92%,全球Top30的药企皆为医学界的客户。而年度,医学界订单量已位居医生平台行业前列。

饮水思源的交大情缘

对陈奇锐来说,母校——上海交大,是个即令他自豪,却又不乏苦涩回忆的地方。

他会在朋友圈中感叹:「和孙恺(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一样,我也毕业于热能与动力工程系」(这个专业太难就业了

)。看到米哈游的新闻时,会点评这是「上交大校友中的一个神级公司」。

在面对「交大新上院」时,陈奇锐也会自嘲:在交大「我是学渣,双学位、奖学金、三好生、班干部、保研……一切荣誉与我无关。」但他又非常感谢母校,在交大「受过的工程师教育,对医学界的发展受益匪浅」。

「没有几个干媒体的,能在大学学过30%的电子与计算机学分。」陈奇锐表示,尽管他不会写代码,但在医学界从社交媒体向互联网公司转型时,交大的计算机教育让他能够理解技术框架和数据结构,而不会觉得有认知壁垒。

陈奇锐认为,现代临床医学本质上是工程师思维,以科学为基础、以循证医学等专业能力为手段、以善良为目标,在临床工作中讲求标准化、流程化,努力去降低差错率、提升诊疗效果。

而讲科学、讲逻辑、讲实证、讲标准、讲流程,这些在交大学到的工程师思维和训练,对医学界今天从事的医学信息服务工作非常重要。

而这些,是当初在交大「被逼」读了各种力学的陈奇锐,想不到的!

成长与创业经历

陈奇锐的家乡在豫西山区,从小生长在黄河岸边、崤山余脉重重叠叠的群山中,在他的性格中,似乎也有着豫西山民们的固执、保守、俭朴,行事自由散漫却又不乏彪悍。

到高中时,陈奇锐模模糊糊意识到自己可能更喜欢人文社科类专业,幻想将来或许能以作家或者律师为业。但长辈们总告诫他:「读文科,将来找不到工作」。

于是,年他被上海交通大学能源工程系录取,坐着绿皮火车,晃晃悠悠18个小时从洛阳来到上海——在年之前,他甚至没用过电话、没坐过火车。至今,他还记得当时姑姑送他上火车鼓励他说的话:「今后,大天大地等着你。」

在交大,他的确遇到了「大天大地」,首当其冲的就是「遇到了真正的理工科学霸」,只用了半个学期,陈奇锐就发现,自己不适合读工程,既没有天份也毫无兴趣。

「借助交大新上院这个平台,我得向学校提个建议」。大一时,陈奇锐就希望能转系到人文社科类专业。但当时交大规定,只有绩点领先的同学才能转系,「我要能考到前3%,我为啥还转去读人文社科?」至今陈奇锐还觉得:如果上海交大的理工科学生想转人文社科专业,就不该对成绩有什么限制,毕竟人文社科专业找工作远比理工科困难!

转专业不可能,怎么办?陈奇锐寻思可以通过读研来改专业。从大二开始,他开始备考某大学新闻系研究生,那两年他读完了交大图书馆里面全部新闻传播类的书籍,认真备考,却因为分的专业课程,竟然90分都不在参考书目内而未被录取。

大学毕业后,他却因为自学新闻的经历+良好的文笔+交大的工科学位,被上海《青年报》录用当网络编辑。三个月后,陈奇锐建议领导,把当时报社的《生活周刊》从调查报道转为生活消费周刊,领导觉得是个好主意,但说自己没办法决定——3个月后,陈奇锐赔偿了元,从《青年报》辞职。

之后,陈奇锐到了史玉柱的上海健特公司工作了1年多,参与了黄金搭档的试销。他自认为「对营销有一种源自直觉的洞察力」,在上海健特工作的一年多,把这种直觉变得系统化、知识化了。

年初,因为母亲生病需要养家,陈奇锐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做了一家广告策划公司。在工作中他发现制药业有非常稳健的增长,年开始,他把公司全面转向了制药业营销服务。

从自嘲「交大学渣」,到创办中国领先的医学新媒体和医生服务平台,事后想来,除了之前的医药企业营销服务经历,还和陈奇锐的母亲患慢性肾衰竭去世有关(因为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所致)。

「这件事决定了我今天选择的道路:医学界创业以来一直坚持“传播基于循证医学的医学信息”,从而服务医者、改善医疗。」陈奇锐表示,医学界的工作要帮助医生们善待每一个患者、做好每一项临床研究、为每一个药品和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负责。

对创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年创办医学界时,陈奇锐想得是:「我已经35岁了!我要干一件有前途、有价值的事业,而不是一份工作。」

在之后的10年间,陈奇锐正是这么做的。在「医生服务平台」领域,和很多互联网平台一样,转型是常事,而医学界与同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就朝着一个方向,一条路走到黑。

陈奇锐认为,在TMT行业,如果不断转换风口,行业内还会觉得你挺牛的。但医疗行业很保守,「一个创业者干一件事没干成,又干一事还没干成,就会丧失信用,行内的人就很难再相信你了。所以医疗创业,应该谨慎选方向,然后坚定执行,不要轻易换方向。」

正是这份「水滴石穿」的执着与坚持,伴随着医学界一路走来。

年,医学界网站、手机报、微博、杂志等相继上线,由于提早布局了医疗大健康这个优质赛道,又碰上了社交媒体发展红利期,加上较强的运营能力,到年7月份的时候,医学界的专业订阅号矩阵,已经跃居行业第一。(截至目前,医学界拥有23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嘲是交大学渣,却创办中国领先医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