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龙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名词词典治则08
TUhjnbcbe - 2021/7/29 3:28:00
泄卫透热——温病当邪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但表又闭而无汗,这是卫分闭而不通,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微有汗,这是“泄卫”;使气分的热邪可以从表向外透散,这是“透热”。泄卫透热的辛凉药用:浮萍、薄荷、淡豆豉、蝉衣、菊花、金银花、莲翘、白茅根等。泻肝(清肝火、清肝泻火)——是用苦寒泻肝火的药物以治疗肝火上炎的方法。肝的实火上升,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口干苦,胁部疼痛,呕吐黄苦水,甚则吐血,急躁易怒,大便多便秘,苔黄、脉弦数。可用龙胆草、山栀、丹皮、夏枯草、黄芩、黄莲等药。泻火熄风(清热熄风)——是治疗热极生风(实热证)的方法。凡热性病由于高热而手足抽搐、两眼上翻、项强,甚至背反张如弓状,神志昏迷的,就叫“热极生风”。患者苔黄舌质红,脉弦数。可用钩藤、蚯蚓、全蝎、蜈蚣、生石决明、生牡蛎、石膏、黄连、大青叶等药。泻心——泻心,实际是泻胃火。因胃火盛而牙龈肿痛,口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数,可用泻心汤(大黄、黄苓、黄连)。但心火盛而迫血向上妄行,出现流鼻血,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目赤肿痛,口舌生疮,苔黄,脉数,也可用本方治疗,这就是用泻胃火的方法以泻心火,即“实则泻其子”。辛寒清气——是用辛寒药清气分之热。患者高热,只恶热,不恶寒,大汗,面目赤色,呼吸气粗,说话的声音重浊,小便涩少,舌苔黄,脉浮洪而躁,用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辛寒生津——是用辛寒药清胃热生津液的方法。例如口疮发作数日,口中有秽气,舌苔焦黄,脉大而虚,这是胃火盛而胃阴虚,宜用生石膏,知母、竹叶、元参等药。辛开苦泄(开泄)——用辛味药发散表邪,用苦味药清泄里热。例如病人微恶寒,身热,头痛,汗少,口渴,咽痛,舌苔黄,脉浮数,用桑叶,菊花,蔓荆子等辛凉发散表邪,用连翘、大青叶、山豆根等清泄里热。用辛味药开通胸脘的痰湿,用苦味药治胸脘的湿热。两者合用,治疗胸脘因痰湿热阻滞而痞闷胀满,恶心呕吐等症,辛味药如厚朴、枳壳、姜半夏,橘皮等;苦味药如黄连,黄苓等(后一法又称“辛开苦降”)。辛凉解表——指使用药物性味辛凉、发汗力弱但有退热作用的方法治疗表证。本法适用于怕冷轻微、发热较重或有汗的风热表证,麻疹初期疹未透出等症。如果风寒表证误用辛凉解表,可使病情加重或拖延。常用的辛凉平剂,治风热表证的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其中荆芥穗辛温,但与多数辛凉清热药同用,本方仍是辛凉解表方。辛凉解表也有配伍峻烈的辛温药的,如麻杏石甘汤的麻黄辛温,石膏甘辛寒,二者相配,能宣泄肺热,加杏仁、甘草,合成辛凉宣泄之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肺气壅寒,出现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等症。辛温解表——指使用药物性味辛温、发汗力强的方法治疗表证。本法适用于怕冷重而发热较轻、身体疼痛无汗的风寒表证,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着,或兼怕风发热的风湿在表的骨节疼痛,外感风寒兼发哮喘等症。夏季天气炎热,容易出汗,辛温解表法宜慎用。通用的辛温解表方,如香苏饮(香附、苏叶、陈皮、甘草、生芷、葱白),适用于四时感冒的风寒表证,或兼胸胁满闷,嗳气恶食。辛温与辛凉同用,仍属辛温解表方的,如葱豉汤(葱白、淡豆豉),适用于感冒风寒的轻证。行气(利气、通气、化气)——即行散气滞,以治疗由气滞产生的病症,如胸腹胀闷疼痛等。“疏郁理气”及“和胃理气”都属于行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意指由于中气虚而产生的形体虚弱,须用温气药补养中气,则脾能健运,营养增加,使肌肉形体逐渐丰满。参见“健脾”条。醒脾——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方法。脾气虚寒,表现为食欲不振,食物不消化,有时嗳气,大便溏,有时腹隐痛喜热按,舌贸淡,脉弱等。用醒脾散(党参、白朮、茯苓、炙甘草、草果、木香、陈皮、厚木、苏梗各等分,为散,每服三钱,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服)以健脾温中,促进运化,而增强食欲。虚则补之——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证属于虚的,用补法治疗。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不同的方法。参见“补法”各条。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语出《难经·六十九难》。是利用五行相生,子母关系的学说,把五行「木、火、土、金、水」配合「肝、心、脾、肺、肾」,从五行、五脏的子母关系,说明一部分的治病法则,有补母、泻子两种。补母:例如肾水生肝木,肾是母,肝是子,如果出现肝木虚弱证,不直接补肝,而补生肝的肾。如肝有虚火证,失眠烦躁,嘈杂容易饥饿,头面烘热,脉弦细而数,重按无力,治疗宜滋补肾水以消肝的虚火,用六味地黄丸(见“壮水制火”条)。针灸方面:所有虚火,就针刺“曲泉穴”,用补法。“曲泉”是肝的合穴,合者水,水者肾“。泻子:例如肝木生心火,肝木是母,心火是子,如果出现肝实证,不直接泻肝,而泻肝木所生的心火。如肝有实火证,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小便黄赤,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可用泻心法(参见“泻心”条)。针灸方面:肝有实火,就剌“行间”穴,用泻法。“行间”是肝的荣穴,荣者火,火者心。这些治法,是脏腑病变的间接治疗。阳病治阴——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患阳热盛的病,损伤了阴津,治疗应滋阴。例如:温病日久末愈,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超过手足背热,脉虚大,用甘润滋阴之剂,宜用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疾病的症状在阳经,而针刺阴经。例如:足阳明胃经有病变而呕吐,可刺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穴)。养血解表——由养血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阴血亏虚(病后血虚或失血后血虚)的感冒,出现头痛、身热、微恶寒、无汗等症,用葱白七味饮(葱白连根、豆豉、葛根、生姜、生麦冬、干地黄、甘澜水)。养血润燥——是治疗血虚便秘的方法。面色苍白,盾爪不红润,时觉头眩,心悸,大便干结难下,舌质嫩而色淡,脉细数。用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等药。养阴解表(滋阴解表)——由养阴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出现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等症。可用加减葳蕤汤(生玉竹、白薇、生葱白、豆豉、薄荷、桔梗、炙甘草、红枣)去红枣。养阴润燥——是治疗燥热之邪伤肺胃津液的方法。病人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数。用沙参麦冬饮(沙参、玉竹、麦冬、甘草、冬桑叶、生扁豆、天花粉)。一逆——指治疗上犯了一次差错。以毒攻毒——是使用有毒性的菜物治疗恶毒病症的方法。例如大枫子辛热有毒,入丸剂内服,能治麻疯;藤黄酸涩有毒,外敷能治痈疮;露蜂房甘平有毒,研末用猪油和涂,用以治疗头癣。异病同治——在一般情况下,异病异证是要用不同治法的。但也有几种不同的疾病,具有同一性质的“证”,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例如虚寒泄泻,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是不同的病证,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的,就都可以用补中益气的方药治疗。参阅“补气”、“升提中气”条。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是唐、王冰对于“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注语。后人简称为“益火消阴”、“扶阳退阴”。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的意思。假如用温热药治疗寒证而不见效反而严重时,那幺,这种寒证就是属于阳虚阴盛,属于肾阳虚,所以应该补肾阳(命门真火)。例如,肾阳不足,出现腰痛脚弱,下半身常有冷感、阳萎、精冷等症,可用八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熟附子、肉桂)治疗。益气解表(补气解表)——由补气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气虚感冒,出现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唾痰、鼻涕粘稠,胸膈满闷,脉弱无汗等症。用参苏饮(党参、苏叶、葛根、前胡、姜半夏、陈皮、桔梗、茯苓、木香、枳壳、甘草)。益气生津——是治疗气津两虚的方法。气津两虚,表现为汗出过多,津液耗伤,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舌干无津,脉象虚散。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逸者行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逸,是气血逆乱;行,是调理气血,使之恢复正常。例如:肝气横逆,两协窜痛,须用“疏肝”法行散,则胁痛自止。又如妇女下腹胀痛拒按,经血色紫黑有块,苔灰暗,脉涩等血瘀下焦之证,宜用“袪瘀”法以行之,瘀血去而经痛自止。

▼-还可以看-▼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程

:《中医儿科学》全套课程

:《本草传奇故事》全集!(图文并茂,收藏版)

您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谢谢您的转发!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名词词典治则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