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林场“擎天一柱”冬景北山林场供图
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林海,那就是北山林场。
北山林场始建于年10月,长期以来林场以采伐经营为主。年10月,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后,林场及时停止了森林资源采伐和一切与木材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进入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的新阶段。几代林场人由“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护林人”,将一个残败不堪的次生林区改造成林相整齐、林木葱茏、植被蓊蔚、林分组成合理、生机盎然的大美林海,成为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保护为先,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北山林场地处祁连山东端,大通河中下游,祁连山支脉冷龙岭南域,林区经营总面积11.27万公顷,占县域总面积的32.9%,其中林地面积10.05万多公顷。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为5.02万多公顷,天保林管护面积为9.71万多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95%。
北山林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林区内分布的植物群系达30余个,目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隶属科属。林区有药用植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1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1种;林区内有野生动物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6种,青海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1种。
北山林区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区,年被青海省区划界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在调节我国北方水分平衡、水资源供给及水土保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林区是黄河上游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和生物基因库,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天保工程实施之前,林场的森林经营以采伐经营为主,长期的森林采伐、森林火灾等原因导致林区资源破坏严重,林分质量下降,林区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贫困。年天保工程的启动,为林区的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政策性机遇。林场坚持生态立场,从采伐利用向保护培育转型发展。根据工程需要,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按照“生态立省”理念和“资源开发可持续”的要求,建立了森林防火、防盗、防病虫害为主的林业“三防”体系,成立了以场长为组长,主管副场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领导小组。根据林区农林牧交错、人口密集,公路、林道四通八达,森林管护难度大的现状,设立了2个营林区、8个天然林保护工作站和24个护林点。将9.71万公顷的天保管护区划定成个管护责任区,把招聘的护林人员充实到各护林站点,将责任区落实到人头进行管护,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森林管护网络体系。组建森林管护队、森林消防专业队、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三队合一”的森林防护专业队。按照“专兼职护林相结合、全面巡山检查与重点区域动态监控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打击处理相结合”的管护办法,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站长全面负责,护林员分片包干,村社干部密切配合,护林防火办公室、林政人员督促检查”的管理体系,构建了以营林区为基础、天保站为骨架、护林员为脉络的天保管护网,为天保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护林防火工作是北山林场的核心工作。为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林场联合两乡镇及林区各单位组建了北山林区护林防火委员会,林区实行全年防火。每年10月组织召开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和甘青“两省三县一区”护林防火联防会议。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注重抓宣传,通过召开会议、张贴通告、悬挂横幅、防火标语、设立大型宣传牌、发放防火宣传物品、宣传车流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