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为大便秘结不通,数日一行,干结不下,或大便难下。
引起便秘的原因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发热,饮食失节,多食辛辣,恣饮酒浆,或房劳失节均可致燥结之证。故临床上治疗便秘,需详加辨证,分清虚实,对证下药,方可收效。
一、辨证施治
1
外感便秘
多在外感发热,表邪未解,里症又急,阳明胃实。证见发热烦渴,心烦尿赤,腹胀便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通便。
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10克,芒硝6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黄芩10克。
2
胃热便秘
乃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膏粱积热,积热聚于胃中。证见胸满腹胀,食纳不下,嗳气腐臭,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宜养阴清热。
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10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麦冬12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胡黄连10克。
3
肝火便秘
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火盛水涸,使大肠津液不足而便秘。证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二胁胀痛,舌红苔腻,脉弦数。
治宜清肝泻火。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大黄10克,当归10克,杭芍10克,生地12克。
4
气虚便秘
《症因脉治》中说:“若质弱形弱,言语力怯,神思倦息,大便不出,此气虚之症也”。对气虚便秘作了详细的描述。并认为其原因是“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送之令,而大便亦结矣。这种便秘有时大便并不很干结,而是腹中无力排便困难,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宜益气温阳。
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12克,甘草6克,桔梗6克,枳壳10克,麻仁10克。
5
血虚津枯
便秘病人形弱神衰,心烦口渴,发热盗汗,舌红,脉细数。多见于久病后或老年人,乃津血虚少,肠道津液不足,大便不下。
治宜滋阴养血,润燥通便。
润肠汤加减:
沙参10~12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麻仁10克,桃仁10克,酒军6-10克,生地10-12克,杭芍10克。
二、临诊体会
1.便秘可分为二大类,“结”症多实,宜急下存阴,常用大剂清热通便之剂,大黄、芒硝之类,但不可久用。生大黄后下通便作用强。酒军或大黄久煎则通便作用弱,实证便秘用生大黄。大便燥屎,亦可用玄明粉冲服,通便作用好。
2.肝火实热,除用汤剂外,可用牛黄解毒丸,每日2次,每次2丸。
3.津液不足便秘,可用麻仁滋脾丸,每日2丸。
4.气虚或津液不足便秘,可用番泻叶3-10克泡茶饮。
5.老年人肾虚,津枯便秘,可服五子衍宗丸、六味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各1丸。也可以黑芝麻、核桃仁等量研末,每日2次,每次10克,久服,有补肾润肠作用。
6.年老及病后体虚而大便干燥,可服蜂蜜每次10~15毫升(一汤匙),有润肠通便作用。
7.肥胖人胃热便秘,食欲不减,体重增加,血脂高者,可服清脂1号片,每日3次,每次3~5片,饭前服;亦可服决明子粉,每日3次,每次3~6克。
8.久病卧床便秘可用香黄膏(大黄、藿香)每日2~3次,每次10~15毫升。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人民卫生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全球中医药论坛第一季,暨不孕不育名医名家论坛系列》欢迎您来参与
全球中医药论坛是一个独立且非营利性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的宗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