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龙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泰斗张锡纯龙胆草为ldquo胃家
TUhjnbcbe - 2022/2/15 18:05:00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无论是从医经还是本草来说,都亟待后世去挖掘与整理其中的宝贵财富。谈起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盛行,笔者认为比起中医来,中药在民间的热度则更为活跃。而对于中药文化的寻根溯源,这个中药的根,莫过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这本书了,而有了《本经》原载味中药作为的基础,又经先秦及两汉众医家的注解,又出了《名医别录》。至此而至十一世纪末,又增《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以及《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等本草著作。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见到《本经》的真实面貌了,但迄今为止《证类本草》则成为保存《本经》佚文最为完整的一种古籍。因此,后世我们所能见到中药古籍文献资源也因宋代采用刻版印书术而得以流传至今。当然,古籍的留存无疑是为我们汲取中医药知识并用于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较高的价值依据,但是,如果让现在的人去浏览过去的文献资料,自然是很难读通的,所以对于中医药传承工作,实际上都是交给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药人来完成这个任务的,而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要想继承中医药,无不需要往前去推寻一位又一位的医药导师来教我们。从我们这一代往前推寻,笔者认为,近现代的人物当中,实在是有非常多的中医名家泰斗人物。对于中医药临床诊疗经验及知识讲学的人物,笔者择选了近现代史上的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之一的张锡纯。之前我们谈到《本经》一书,其书中原载味中药,书中对每味中药的记载都是至为简洁的,比如说我们今天择选的中药龙胆草,据《本经》记载其“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虫”,后孙思邈《千金翼方》则用本品“主骨间寒热,除胃中伏热”。对于龙胆草的记载,相信大家也知道,还有非常多,但离我们相去不过百年的张氏又是通过自己的临证及所学如何解答这味中药的呢?1.张氏认为龙胆草为胃家正药龙胆草取用的是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草或其变种的根茎和跟,其味苦微酸,性寒,色黄属土,张氏认为其为“胃家正药”,张氏对此解释,“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介于张氏对龙胆草为“胃家正药”一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龙胆草就可以多服久服了呢?笔者认为张氏可没这么说!其实,张氏给龙胆草安上这么一顶高帽子,并不便于大家使用这味中药,特别是对于对中医药的知识量比较小的人来说。在这里,笔者要指出,据清代《医经允中》一书记载,龙胆草为“大寒大苦之品,宜暂不宜久”(著名的孟河大家丁甘仁也认同此理)。意思就是说,这味中药应以“中病即止”为使用原则,它并不是一味可以长期使用的中药,并且《医经允中》还指出,龙胆草“久服损胃,反助火邪。如空腹饵之,令人溺之不禁”。因此,对于张氏对于龙胆草的认可(“胃家正药”),应以“中病即止”来看待,这味中药有作健胃剂使用,但仍不可过量和长期使用,本品有作健胃剂使用,但它不是一味只要是胃病能用得上它的地方,就能随便使用,相反,大量用本品会引起消化功能减退,甚则发生头痛,颜面潮红,昏眩等不适,平素恶寒身冷,舌淡者慎用(针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建议慎用此药)。2.张氏认为“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愈之”据《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龙胆草“为其微酸属木,故又能入肝胆、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痫、眩晕、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愈之”,龙胆草能清热毒、泻肝火、除湿热,可主治退肝胆邪热,疗赤睛肿胀、除下焦湿热、泻膀胱实火,主要是多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湿疹、带下、目赤、胁痛、口苦、惊风等证,医者丁甘仁也认为龙胆草是以“荡涤肝胆之热为职”,因此,在临床上,很多医生于湿热黄疸以及各类胆囊炎的处方当中便会常常见到龙胆草这味中药。当然,对于泻肝胆之热的中药除了龙胆草之外,也还有其他的常用中药,比如说芍药,但张氏指出,泻肝胆实热之力,龙胆草数倍于芍药,而以敛戢肝胆虚热;龙胆草固不如芍药也。由此可知,这些细微的差别,我们若能详尽于心,对我们的临证诊疗将是非常有益的。过去千年,我们不难看出,龙胆草的主治病症已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倾向,比如说《本经》当中指出的龙胆草“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虫”,尔后到《千金翼方》的“主骨间寒热,除胃中伏热”,还有药性歌记载“龙胆泻火,目赤尿浊,大苦大寒,量少勿多”等言,又《医经允中》及张锡纯、丁甘仁等所记,看起来龙胆草这味中药的临床用药倾向开始过于单一,那么,大家在临床经验过程当中,又是否有实证过以上典籍所记载的经验呢?元御己

这是我们所共同关心的世界中医药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泰斗张锡纯龙胆草为ldquo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