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龙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黄汗阴汗清湿热
TUhjnbcbe - 2021/12/17 19:32:00

点击上方蓝字“玉一斋”,让我们一起学中医吧!

蒋健,字奕安,号石羽全人,上海中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名中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岐黄学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

黄汗是色汗症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将黄汗与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并列论述,指出黄汗与风水有类似之处,其病机属于湿热交蒸而致,提出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治疗。

兹遇一例黄汗,章女,64岁,年9月13日就诊。主诉:汗出沾衣色黄。潮热已有7年,午后为甚,其时伴有黄汗出、心烦不宁,平时心情抑郁;舌左侧溃疡1个,直径2~3mm,疼痛;另有大便前脐周疼痛,大便1日1~2次、不成形,便后腹痛止,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数。辨证分析:肝气郁结则心情不舒;肝郁日久化火,故潮热、心烦、口疮、舌质红、脉数;肝失条达,横逆侮脾则腹痛欲解便;脾失健运则生湿,湿热交蒸,滞留于肌肤,阻碍营卫的运行,则发生黄汗、舌苔黄腻。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火,清利肝胆湿热,兼养心安神,敛汗;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甘麦大枣汤加味:龙胆草12g,山栀12g,黄芩12g,柴胡12g,生地12g,当归12g,车前子15g,泽泻12g,通草6g,丹皮12g,白芍12g,白术12g,茯苓15g,薄荷5g,浮小麦24g,大枣10枚,甘草10g,锻龙骨30g,锻牡蛎30g,地骨皮12g,7剂。二诊(9月20日),服药后黄汗减少,脐周痛减,舌上溃疡第2天消失,大便基本成形,苔黄腻化薄。上方去丹皮、白芍、薄荷、浮小麦、龙骨、牡蛎、地骨皮,泽泻增加至15g、白术和茯苓增加至30g,以图进一步健脾御肝,再予7剂。三诊(9月27日):黄汗止,大便正常,但潮热改善不明显。

阴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其附近局部多汗,也多由肝经湿热所致。前阴为足厥阴肝脉所过之处,湿热循肝经之脉下注,引起阴汗。法当清利下焦湿热,同样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陈男,36岁,年5月30日就诊。主诉:5年多来,下午阴囊及肛周潮湿、连手足心也潮湿,尤以下午为甚;伴头胀,胃脘易胀,自幼易腹泻,寐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细弦数。患胆囊炎和肛瘘。辨证分析:湿热循足厥阴肝经下注,故会阴一带潮湿,肛瘘亦与此不无关;脾胃素虚,易遭肝侮,故常胃痞腹泻;肝经气机郁滞,故头易胀。治宜清利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0g,山栀12g,黄芩12g,柴胡12g,车前子15g,泽泻15g,通草6g,生地10g,当归12g,甘草6g,川椒目3g,远志6g,马齿苋15g,枳壳10g,7剂。二诊(6月13日):药后诸症明显减轻,顷诊大便泄泻3~4次、不成形,上方去龙胆草、通草、生地、当归、甘草、远志、马齿苋、枳壳等可能影响腹泻的药物,加厚朴12g,白术15g,茯苓30g,葛根15g,炮姜6g以加强健脾止泻的作用,7剂。药后阴囊不湿,泄泻止。

以上两例

一为黄汗,一为阴汗,病虽不同,而病机则一,均为肝经湿热所致,用龙胆泻肝汤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精神。笔者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多例黄汗、阴汗均有效[参见蒋健:龙胆泻肝汤临证运用发挥.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4)1:87-89]。

蒋健医生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西院),周四上午(东院)

(插画·编辑〡朱蕾蕾)

夏日炎炎,暑湿涟涟

玉一斋提醒您注意防暑降温

      ▼      更多精彩推荐,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汗阴汗清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