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龙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国争辉南通人曹旭把民族大爱刻进藏族 [复制链接]

1#

8月5日《南通日报》A1版

他把一生献给雪域高原,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

为了一句坚定的承诺,他在雪域高原坚守38载;藏北草原深处,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见证了这位江海之子为建设西藏洒下的汗水和留下的赤诚。

曹旭

▲左一为曹旭

曹旭,年10月出生于如东县,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如东县副县长,南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南通市委副书记。年10月进藏工作,先后担任那曲地区分工委书记、地委第一书记,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年3月25日,曹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乡南通逝世,享年93岁。曹旭同志逝世后,习近平总书记委托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表示哀悼,对曹旭同志家属致以亲切慰问,并送来花篮;胡锦涛等同志以不同形式对曹旭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7月24日,群山环绕下的拉萨,庄重中透着独有的祥静。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洛桑欧珠早早准备了洁白的哈达,欢迎南通采访组的到来:

“你们宣传曹书记,怎么写都不过分,他就是我们藏民心中的大英雄。”

面对千里之外的访客,这位75岁的藏族老人想要通过一切,表达内心深处对曹旭的敬重:“在那曲、在西藏,一提到曹老,大家都会称赞他是领导干部的楷模。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威信?因为他对西藏、对牧民群众、对藏族干部爱得深沉。”

顺着洛桑欧珠的思绪与讲述,我们似乎触摸到了曹旭一生扎根西藏的初心以及他为西藏地区建设发展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年3月,西藏叛乱震惊全国。平叛和建设,都需要一批干部支援西藏工作。江苏省委组织部门征询曹旭的意见,他二话没说:“服从组织需要,我去!”

当时已是南通市委副书记的曹旭,用3天时间,移交好工作,安置好7岁和3岁的两个孩子,与爱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征程。

因为这句坚定的承诺,从壮年到暮年,曹旭在雪域高原一干就是38年。

这位在烽火连天的江海大地上成长起来的革命者,初入西藏就展露出不畏艰险的意志与胆识。

年平息叛乱后,自治区党委决定派慰问组到最西部的阿里,加强与地区间联系。阿里狮泉河镇距离拉萨近公里,路况极差,还不时有叛匪流窜袭扰。接下这个艰巨任务后,曹旭组成13人的工作队,带着15辆大卡车慰问物资,一路经日喀则西行。行至仲巴县,突遇险情。当时天还没大亮,车队发现前方高坡上有手电光在晃动,而在荒无人烟的高原,牧民是不用手电筒的。面对敌情,曹旭一边沉着冷静地指挥队员做好战斗准备,一边让驾驶员打开全部车头大灯,一时摸不清情况的敌人最终没敢动手,车队化险为夷。就在那天上午,他们车队遭遇匪情的地段,一支解放军电影放映队遭到叛匪伏击,9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不仅仅是敌人的袭扰。大雪迷路、被困山顶,野狼光顾、燃料耗尽……阿里慰问之路的艰难,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曹旭带领队员走了整整20天,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正是在那次阿里之行中表现出的杰出指挥和决策能力,让自治区工委决定:调派曹旭赴那曲地区工作。

那曲地处藏北,俗称“羌塘草原”,平均海拔米以上,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高寒缺氧,长冬无夏。头昏脑涨、食欲不振、无法入眠,是在那曲工作必须通过的基本考验。就在这个当时被称为西藏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从分工委书记、地委副书记,到第一书记,曹旭以常人难有的顽强意志,整整坚守了17年。

年秋,在那曲工作的曹旭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爱人王竞平在基层调研途中,突遇冰雹夹雨浑身湿透,回到家中就发了高烧。当时,曹旭正在主持会议,等到傍晚会议结束,医院时,爱人已昏迷,再也没醒来。残酷的现实面前,曹旭以更加忘我的工作,来减少痛苦、减轻对爱人的思念。王竞平牺牲后,妹妹王慕乔被曹旭精神所感动,有组织出面提出让其代替姐姐照料曹旭的生活。曹旭回话坦言,“我要一辈子在西藏,为西藏人民服务,这要吃很多苦的。”但王慕乔毅然决然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为了西藏的建设、为了心中崇敬的人,只身一人跋涉来到藏北高原,与曹旭共同战斗在最艰苦的那曲地区。

▲左二为曹旭

如今,几十年过去,但当年的工作场景王慕乔老人依然历历在目,“很多地方荒无人烟,交通基本靠骑马或跑路。难得吃个青菜面条,就是最大的享受。”“信仰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忆往昔岁月,王慕乔老人眼眶有些湿润,“当年,正是靠共产党人的初心、靠对西藏人民的大爱,我们坚持了下来。”

“作风扎实、调研深入,是曹老工作的最大特点。”长期在曹旭身边工作的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原巡视员昂强巴动情回忆,尽管那曲地区工作环境异常恶劣,但曹旭还是给自己下了个死任务:跑遍那曲11个县(市)、多个乡,不留一个死角。在藏北草原的深处,一个个乡镇、一顶顶牧民的帐篷里,几乎都留下了曹旭的身影。

为了动员牧民向水草丰美、矿产丰富的“无人区”移民,曹旭只身挺入“无人区”探访,常骑马到几百公里外的老牧民帐篷中,求教在“无人区”找水和遇险自救的办法。他多次率领地委干部深入牧区集体调研,有时陷入困境,好几天就靠干粮、靠捡牛粪烧水维持生命。

洛桑欧珠曾是曹旭的藏语翻译,多次陪同曹旭深入一线。“那会下乡,曹老都是自带衣服被盖、包括碗筷在内的日常必备用品,将其装入马背套,调研结束后就地打开马背套休息。”在他印象中,曹老对自己、对工作要求都特别严,每次和基层干部讨论具体事项,常常要查看笔记,认真剖析工作中的不足,耐心指点下一步工作方向,“在曹老面前,干部们从来不敢说假话,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稍微来点虚的,曹老都清楚着呢。”

“他工作讲究,生活却一点不讲究。”至今,洛桑欧珠仍清晰记得,曹旭长期担任领导工作,“按规定”可以开“小灶”,但他一直和大家一样住宿舍、吃大灶,“当时住在一起,孩子们一跑到曹老那儿,他就抱啊、亲啊,特别关爱。”

年离开西藏前,曹旭曾重返那曲。在大街上,许多老牧民和县里干部一眼认出老书记,拉着他的手有说不完的话……

回到家乡南通休养,曹旭依然牵挂那片雪域高原,关心着藏族子弟的教育,欣然应邀担任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名誉校长。校长杨小凡回忆,尽管曹老年事已高,但他每次到学校来,都要进学生宿舍,摸一摸被褥是否暖和;到食堂去,看看孩子们吃得是否可口……

去年,曹旭逝世后,家属根据其遗愿,捐赠万元积蓄设立“雪域之光曹旭慈善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在通读书、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西藏籍学生,继续他一生割舍不断的西藏情缘。

来源:南通发布新闻客户端

作者:叶国

编辑:彭小燕在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