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龙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子龙屡次受人蔑视,他到底比不比得过关 [复制链接]

1#

演义里,赵子龙将龙胆神枪舞动地遍体梨花,指东打西,神出鬼没,杀得张郃魂飞魄散,杀得徐晃胆战心惊。尤其是截江救阿斗和长坂坡七进七出,赵子龙以其神勇无惧兼赤胆忠心的形象,深入人心,至今传为佳话。

历史上的赵云一直是刘备的中护军,与黄忠“并作爪牙”,但地位却不如关、张、马超、及魏延等人。于是有云迷为赵云喊冤,更有人将矛头指向了刘备,认为其轻看了子龙。

事实真是这样吗?小编仔细分析,发现刘备的慧眼所在,认为他把赵云摆在中护军这个位置上,是有深意的,也是他知人善任的体现。

怎么说呢?第一、赵云武艺高强,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第二、赵云忠心耿耿,不会背叛自己,所以敢以内事相托,第三、赵云大公无私,没有私欲,可以公平得处理一些内务。

正因为赵云有这三方面的特质,所以刘备才让赵云来做中护军,尤其是第三点,尤其重要。

正因为职务所限,赵云很少有领兵在外作战的机会,导致所立战功有限,地位很难提高上去,但是赵云一身是胆,即便领兵作战,也鲜有败绩,唯一一次战败还是诸葛亮失策在先,赵云、邓芝战败于后,原因是孤军深入,寡不敌众,但是赵云还是凭借个人能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挽回了颓势,没有铸成大败,但还是被贬职了。除此之外,赵子龙就很少有独立领兵作战的机会了。

演义里的赵云总是出现在刘备战败后仓皇逃窜的途中,几乎以一人之力,使刘备转危为安。作者喜欢赵云,竭力渲染子龙,但在不经意间还是显示了赵云的尴尬地位,显然与他忠勇无敌的形象有些相悖的。

截江救阿斗,赵云苦劝孙尚香回来,孙尚香不肯,说道:“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赵云只敢说是主公意思,却不敢相逼。这时候,张飞赶来,一言不合,砍翻周善。孙尚香不敢出声,最后乖乖得把阿斗留下,独自离开。其间,孙尚香大打感情牌,希望张飞能放他们一马,张飞就是不肯,孙尚香不敢造次,只得照办了。

孙尚香不敢责难张飞,却敢刁难子龙,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赵云的尴尬地位。赵云一生护主,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只不过赵云并不贪图虚名,所以没有什么表示。

还有一次,长坂坡之时,张飞撞见糜芳,询问阿斗的下落,糜芳说子龙抱着阿斗,反投曹操去了,张飞大怒道:“待我寻见时,一枪结果了便是。”藐视赵云之情已经跃然纸上。这句话其实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赵云的武力不能被高估,否则张飞敢出此狂语呢?

古城聚义时,关羽也被张飞误会,但张飞不敢口出不敬,更不敢夸口说“一枪刺死”之类的话,只是骂关羽背弃前盟,贪图富贵!两相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赵云的武力不能被高估了。

事实上,赵云在蜀国的地位有些偏低,确实有些尴尬,他的武力也不是最突出的,至少不能排在关、张、马超之前。赵云真正为人称道的其实是他的审时度势和体恤民情,刘备占领益州,封赏众将时,只有赵云一人引霍去病的故事,建议刘备将土地归还百姓。刘备采纳了赵云的意见,俘获了益州百姓的芳心,但也使赵云得罪了当时益州的一干权贵。

关羽、张飞死后,刘备迁怒于孙权,发动夷陵之战,赵云力谏刘备,刘备不听,导致损兵折将,蜀中精锐折其七八,从此一蹶不振,也为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埋下了隐患。刘备若肯听赵云,必不会惨败,赵云的顾全大局和审时度势,已经跃然纸上。

小编以为,历史上的赵云并不是以他神勇无敌的形象流传后世的,而应该是他的审时度势和体恤民心,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因为赵云的体恤民意,所以受到了民间老百姓的夹道欢迎,给予了赵子龙各方面最高的评价而几近于神了,而这些才是关、张、马超比不过的,难道不是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