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话
心理微谈▏家庭教育中,一直正确的父母是在自我保护
本篇文章与有一丢丢的承接。说正确的话,尚不会带着太明显的攻击,因为抛开说话者,单单评估话本身,那是大家都懂得和想做到的道理,明面上都是劝善的,不会伤害人。
有个形容这种情况的词,叫忠言逆耳。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还有一种观念,常与其相伴出现,那便是——良药苦口。
如果,话本身就“苦口逆耳”了,那该多么难受啊!
正式扯淡
▲间歇性觉得海豹特别萌,许是受了王××
最近,被爱人逼着喝了一个疗程的中药,我每每看到那一满杯浓浓的黑色汁液,就会想起小时候吃过的一种很小且白的药丸,温水入肚,那药丸却黏在了喉咙口,咽不下吐不出,那真叫一个苦,难以形容……
的确,有一些药入口苦不堪言,比如黄莲、莲心、龙胆草等。后来技术发展,研究出相当人性化的糖衣和胶囊,再吃药就不需要做那么多心理建设了,憋气仰头,一口温水送下,反倒多出了几分豪迈。
我不喜欢吃药,更别说是苦药,但最终还是会逼自己喝下,生理上的药理作用我分析不来,但心理上,“吃得苦中苦”的受虐仪式完成,安慰剂的作用会大大增加——就像人在焦虑情境中,做了点什么心里总会踏实一些——有没有效另说;就像疫情期间,老婆整天在家消毒拖地一般——总得要做点什么啊。
我很羡慕小孩子,前面我已经写过,他们是最完美的人。(详情点击:心理微谈▏我找到了最完美的人,她很弱小——关于完美)越小的孩子越有趣,他们强大到不需要心理安慰剂,宁死不打针、不吃药是完全做得到的。
成人就比较难。成长过程中,非要重要的一个印记就是懂得了委屈求全,吃点小苦头图个大健康是非常划算的交易。以前在心理课堂上多次听过一句口诀叫“小孩无感恩,成人无委屈”,我一直不太认同,也是基于此。
全套5册心理学畅销书人际关系心理学+九型人格+墨菲定律+心理学与读心术+微表情心理学淘宝¥48¥.6购买
回到正题,良药苦口,苦口的一定都是好药吗?所有的好药都苦吗?
借用怂人包不同的话说,非也非也!这个逻辑无疑是片面的。
长期听着带苦味的话,会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这些话本身自带攻击。我担任初中班主任时,曾想做一个调查:学习困难的孩子,极少是因为智力问题,那是什么因素主导了这同一班级里学生悬殊的差异呢?我把决定性因素放在了家庭,很多“不良”是家长人为制造的。
后来发现,这个研究哈佛大学已经做了,他们建了一个“儿童发展中心”,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一个班(同等条件)的孩子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想弄清楚是什么品质让一些孩子克服了严峻的挑战,却让另一些孩子屈服于困难?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孩子与他们的父母保持着一种稳定、忠诚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父母能对孩子的个人需要做出及时响应、给予支持、提供保护,从而减少孩子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干扰。
我们的基因缺乏幽默感,三十多年的成长过程,只见过极少具有教育幽默感的父母和老师。能顺口讲大把黄色笑话的成人倒是遇到不少。我们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说些打压的话,挑点孩子的毛病。我觉得这是我们集体意识中,生存危机部分的表现与传承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很有危机意识——人口众多,平均资源匮乏,让竞争危机在我们的教育言行中一代代传承。
有时,我看着自己那才一岁几个月的孩子,那皮肤那手脚多稚嫩啊,我生怕捏疼她,难道要在“苦口逆耳”的恶劣环境中成长吗?那必定会成为又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啊!
学习成绩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这点大家都认同。但能否搞定考试,确实是考验孩子心智素养的一种有效形式。智力水平高,心理素养不行,很难逆风而上。但是,持续性的“苦口逆耳”不是提升心理素养的方法,相反,会打压和摧毁孩子原本健康的人格。
孩子稍大一些,这些“苦口逆耳”会本能地激活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保护的方式一种是完全不听,一种是“耳旁风”。如此,亲子矛盾逐渐出来了,青春期尤甚。弗爷的精神分析出来之后,撕掉了很多行为冠冕堂皇、理所当然的帽子。父母打孩子的言行,由“打是亲骂是爱”的解读,变成各种因素导致的关系攻击。苦言苦语往往伴随着苦行,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有价值或值得爱的人。于是,他会惩罚自己,搞乱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想说“苦言苦语”,怎么调整呢?
《我是演说家》中,演讲嘉宾寇乃馨有一句话提供了方向:我们要让我们的言语,造成疗伤的能力,而不是创造更深的伤痕;我们要用我们的言语,让我们爱的人得到鼓励。
如何苦话甜说,这是我们需要修炼的能力。
你要勤快点:要多思考,体悟别人的感受;要多学习,学习表达的方法。懒人懒得加工,想说啥就说啥,苦言处世,人际关系不会太好。
你要有智慧,这里的智慧指的是一种懂得温和处理关系与呵护他人的生活沉淀,懂得呵护他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呵护。
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
正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心理学入门基础书籍淘宝¥29.8¥98购买